胡以晨:资本不问阵营:全球化重构的真相

月底韩国釜山峰会前夕,中美双方再度展开贸易磋商,关税与资本的博弈再次成为焦点。但在政治与舆论的喧嚣之外,另一条更安静却更深刻的轨迹正在形成——资本的流向。

【政治筑墙 资本织网】

当华盛顿再次高举关税之锤时,资本早已跨过围墙。美国针对”第三国转口”的新关税计划,意在堵上“绕道贸易”的漏洞,但就在9月下旬,沙特阿拉伯公共投资基金(PIF)参与美国科技与能源领域投资的同时,中国与沙特在北京签署逾40项投资协议。几乎同一时间,日本政府养老投资基金(GPIF,全球最大养老基金)一手加码美国债券与科技股,一手投资中国与东南亚的绿色能源项目。政治筑墙,资本织网,这便是当今全球化的真实写照。

有人说:“外交官的职责,是让对手保持对话。”也有人答道:“而企业家的任务,是让自己始终有选择。”这段对话,道出今日世界的真实处境:全球化没有终结,而是在重构。

中美一面摩擦升级,一面又深度依存。政治在“去风险”,资本却在“再布局”。产业链并未逃离中国,而是在中国周边重新安家。2025年前三季度中美贸易额已超过4200亿美元,全年有望再创新高。零部件经越南组装,成品由墨西哥出口。东南亚成为新的通道,而非替代。

我们正进入一个“一手竞争,一手合作”的时代:竞争持续、合作不亡。外交官守秩序,企业家求韧性;一个防冲突,一个保空间。两种逻辑并存,构成新的世界运行机制。

【三股力量重绘全球棋局】

第一,供应链的地缘化。供应链已成国家安全竞争的前线。台积电在美日设厂,却将研发核心留在台湾;各国不再只问成本,而以能否掌握“命脉环节”定义安全。谁控制节点,谁就拥有话语权。

第二,韧性取代效率。旧的全球化追求极致分工,新的现实强调“多一条路,多一分稳”。半导体、人工智能、清洁能源成为国家命脉。2024年全球清洁能源投资首次超过化石燃料,对亚洲而言,这不是理想主义,而是生存策略。要的不只是绿色,更是自主。

第三,中等强国的资本力量。 印度、亚细安、海湾与非洲,不再是棋盘上的格子,而是能改变棋局的棋手。2024年新兴经济体吸引全球六成外资,其中三分之一来自全球南方自身。海湾基金投资非洲港口,印度企业进军东南亚,中国资本布局中亚能源走廊。南南资本循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金融版图。

然而,重构并非无代价。各国在追求自主的同时,也制造出新的依赖:能源、技术、数据正形成新的“软性结盟”。世界的重心,正在从对立走向交织,从两极对峙走向多方博弈。

政治设限,资本自寻出路。

日本GPIF在美加码债券与科技股的同时,也投资亚洲新能源;沙特PIF一手押注人工智能与晶片,一手布局电动车与清洁能源;阿布扎比的穆巴达拉(Mubadala)既是美国格芯(GlobalFoundries)股东,也持有中国美团与小鹏汽车股份。它们的逻辑简单:资本逐利,不问阵营。

这正是全球化的下半场:资本先行,政治追随。美元仍主导,但独占时代已过。央行多元储备、企业多币结算,资金流与风险分散成为常态。金融秩序正从单一中心转向多元坐标,这不是对抗的裂变,而是权力的再分配。

华盛顿以为压力能重塑秩序,北京则相信规模能抵御孤立,但两者都低估资本流动的自主力量。市场的脚步,往往快过战略的罗盘。

【超越两极】

月底的釜山峰会,或许会成为中美关系的又一个节点。但无论谈判结果如何,资本的方向早已在行动中给出答案。它不等待命令,也不服从意识形态;它寻找稳定、规模与机会。

外交官守住底线维系平衡,企业家开辟通路驾驭不确定。真正的竞争,不在筑墙分阵,而在裂隙中架桥,在迷雾中定向。全球化没有脱钩,只是在张力中学会共存。未来的赢家,不是选边站的人,而是懂得在乱流中织网的人。

真正的罗盘,不在政治声明里,而在资本的流向中。它不听命令,不问阵营,只寻找机会——这,正是世界真实运转的逻辑。

作者是美国智库米尔肯研究院亚洲区主席,新加坡淡马锡顾问高级总监,新加坡驻东帝汶非常驻大使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