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美关系经历多个月“过山车”般的关税战与卡脖子战后,终将迎来两国元首今年第一次面对面会晤。
若无变卦,中国国家主席领导人和美国总统特朗普预计星期四(10月30日)将于韩国会面。两人今年以来至少通话三次,最后一次面对面会晤是六年前,在2019年6月于二十国集团峰会期间。
特朗普近来频频向媒体放话称,将与中国达成“好交易”;有中国学者则呼吁美国表明不支持台独,并改变长期战略模糊立场,明确支持中国和平统一;美媒此前则引述消息人士称,北京不再满足于“不支持台独”,正争取特朗普正式表态“反对台独”。
受访学者评估,中美领导人此次会晤,预计难达成高度实质性成果,也不会有涉台议题“大交易”,但双方经过五轮谈判后,肯定能围绕关税、稀土、大豆、芬太尼等端出“意向性、架构性、交易性”协议,目的是争取更多时间解决分歧。
形象地说,由于中美结构性矛盾始终难解,两国元首会面并达成协议,能暂时让两国关系“贴上创可贴跛行”,双方料将有短暂蜜月期,但无法持久。
综合路透社、彭博社报道,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中美经贸谈判结束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特朗普政府撤掉此前拟自11月1日起,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100%关税的威胁,预计中国将推迟实施稀土矿物和磁铁许可证制度一年,并重新审议出口管制政策·。
中美关税战休战90天,即将在11月10日到期。贝森特表示,关税战休战预计将继续延期,另一方面,中国将启动大规模采购美国大豆。他也说,双方就芬太尼问题达成共识,北京将协助美国解决导致芬太尼危机的前体化学品问题;两国元首会面时,预计也将达成协议,让TikTok得以继续在美国运营。
但贝森特强调,美国不会改变针对中国的出口管制政策。
由中国副总理何立峰领军的中国经贸代表团,在谈判结束后透露的内容较少。
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李成钢说,中美经贸团队就美对华海事物流和造船业301措施(对中国籍船舶加收港口服务费等)、进一步延长对等关税暂停期、芬太尼关税和禁毒合作、进一步扩大贸易、出口管制等议题,进行了“深入、坦诚讨论和交流”,建设性地探讨了一些妥善处理双方关注的方案,形成了初步共识。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公共政策与全球事务副教授骆明辉向《联合早报》分析,从中美双方表态判断,两国就讨论多时的议题达成最低共识,“看起来更像是框架,而非实质性协议”,成果不太大,但足以让两国元首见面。
他说,一方买大豆并延后用稀土掐对方脖子,另一方撤掉100%关税威胁,中美都赢得一些,也必须放弃一些,“最重要的是,这个协议能让特朗普和领导人都声称赢得某种程度的胜利” 。
至于谁是赢家,骆明辉认为不好判断,双方都还有牌可以打,中美关系仍将颠簸震荡,导因很可能是政治因素如台湾议题。
新加坡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院客座资深研究员奥尔森(Stephen Olson)也认为,中美大概率只能达成“有限的交易性”协议,旨在缓解引发两国摩擦的压力点,但不会触及造成中美冲突的根本性结构矛盾。因此任何协议只能换取短暂平静,两个截然不同的体系之间的深层次摩擦点,终将再度爆发。
奥尔森说:“我不期待会出现所谓‘大交易’,更像是东贴一块、西贴一块创可贴,好让两国关系能勉强跛着走。”
他也认为,难说谁占绝对优势,跟特朗普首个任期相比,中国自信大幅增强,在稀土等领域更从容地运用影响力。
分析:难有成果清单 或有意向表态
中国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孙成昊评估, 中美元首见面肯定能端出成果,但不会是详细成果清单,更可能是“意向性表态”,如美国承诺阶段性调整关税、中美在芬太尼问题上共享信息及展开司法合作;至于对中国的出口管制问题,美国的政策大方向估计不会变,但个别项目如敏感度较低的技术仍有谈判空间。
但孙成昊强调,中美元首外交能发挥“战略引领加战略预期“作用,意义重大,因为元首会晤的预期能加速双方妥协,如果没有在APEC这个时间点会面,“双方(紧张)可能会继续加码,慢慢才能回到稳定状态。”
骆明辉也认为,中美领导人见面,“这个画面本身已传达最有力信号”,领导人都见过面了,工作层级必须全力推进完成任务。
习特会引发另一关注点是,台湾会否被美国当成交易筹码。对此,受访学者都认为,协议不会包含美国调整对台立场的“大交易”。
美国智库大西洋理事会研究员宋文笛斩钉截铁地说:“绝不可能。要达成如此复杂的大交易,美中之间需要极大的政治信任,这种信任完全不存在于这两个国家之间。”
宋文笛认为,特朗普正式表态“反对台独”的可能性也偏低。孙成昊评估,特朗普的立场相信不会超越“不支持台独”,估计也不会更进一步提“支持中国和平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