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一款无人巨型隐身轰炸机首次升空试飞的消息,这几天刷爆军迷圈。
在社媒刷屏的视频显示,一个巨型黑影在新疆马兰基地上空掠过,外媒称之为GJ-X(攻击-X)。
美国“战区”(The War Zone)网站10月19日报道称,这是外界首次观测到这款无人机的试飞过程。一个月前,GJ-X已在马兰基地附近被商业卫星发现。
据估计,GJ-X的翼展达到42米,长度超过美军新一代B-21轰炸机的40米翼展,但略小于B-2。虽然这样的翼展并非中国最大的无人机,却是全球目前采用隐身飞翼布局设计的无人机中尺寸最大的。
GJ-X设计类似美军B-2
外界现在无法从卫星照片和试飞视频中看出太多技术细节。不过,据“战区”网站报道,目前可看见GJ-X采用开裂式襟翼,这在飞翼布局设计上很常见,美国B-2就使用类似设计。
此外,无人机尾部上方偏离中轴线的地方有个小型隆起结构,很可能是嵌入式发动机喷口的顶部,表明GJ-X采用双发动机的设计。
“战区”的报道称,最有意思的细节是GJ-X机身腹部的涂装,似乎采用深浅双色的“反阴影”涂装,旨在让飞机在高空更难被辨认外形,深色设计呈现更传统的机身和机翼形状。这也可能是涂装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但外形与传统飞机布局如此相似,更指向伪装用途。多年来,这种涂装常被用来在视觉上模糊飞机轮廓,或误导观察者对方位的判断。
至于GJ-X的用途究竟是什么,目前众说纷纭。有军事观察家认为,它是专注于动能打击的超大型无人战斗机;也有人称,GJ-X的定位就是隐身无人轰炸机。
“战区”的报道认为,最接近真相却被外界忽视的推测是,GJ-X可能承担着与美国RQ-180相似的高空长航时隐身侦察任务。“我们目前还无法确定中国的设计意图,但若设计成一款多用途飞机,既可执行动能打击又可承担侦察等多种任务,那GJ-X将更有优势。”
《扬子晚报》军事评论员陈光文根据跑道的宽度与周边的参照物判断,GJ-X最大翼展可达42米,最大起飞重量可能会达到50至80吨级,因此载弹量会近似10至12吨。
陈光文解释,这款飞机不载人,也就没有生命保障系统,而这可大大增加载油量,因此最大航程可超过1万公里。也就是说,GJ-X显然已经部分超过B-21,使得中国空军第一次具备远程隐身轰炸能力。
打击范围可覆盖美国?
他以GJ-X的体量评估,它可能执行洲际轰炸任务携带诸如JL-1弹道导弹的能力并不强,但若是执行常规远程打击任务则很适合。换言之,如果GJ-X携带各型巡航导弹、精确制导炸弹、钻地弹或战术核弹,在不加油的情况下,将具备隐蔽打击周边5000公里内目标的能力。
“如果再进行一次空中加油,那么,打击范围将延伸到8000公里,这就包含了夏威夷、阿拉斯加与欧洲,可部分替代轰-20的作用。”
也有中国军迷形容,GJ-X是中国空军战略打击体系的重要补充。在轰-20服役前,GJ-X可快速提升空军的隐身突防与远程打击能力;服役后,又能通过协同作战释放体系效能。相较于在轰-6基础上不断“添字母”的保守改进,GJ-X所代表的无人化、隐身化路径,显然更能引领中国战略轰炸机力量的未来。
另据香港《亚洲时报》(Asia Times)的报道分析,如果GJ-X无人机可从海南岛的乐东、佛罗等沿海基地部署,将对南中国海实施监控,并向北覆盖台湾地区,甚至延伸至广袤的太平洋区域,在监视美军及盟军的同时提供关键目标定位数据。
报道进一步称,除太平洋外,中国也可能在与印度持续的边境争端中,将GJ-X部署在喜马拉雅地区。不过,这款无人机搭载的传感器套件究竟是针对海上还是陆地作战,目前尚不明确。
重塑太平洋战略格局?
报道总结,GJ-X隐形无人机首飞不仅标志着中国无人航空领域的重要里程碑,更凸显它正大力推进自主远程打击与侦察系统的部署,这些系统预计将重塑太平洋战略格局。
外界也预计GJ-X将加剧美国在太平洋面对的风险。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Australian Strategic Policy Institute)分析师戴维斯(Malcolm Davis)撰文分析,GJ-X若与高超音速武器、空射巡航导弹、陆基巡航导弹及海基巡航导弹协同部署,将显著增强中国对美军及盟军前沿基地与海军力量的威胁能力。
戴维斯也指出,无人机一般具有较低的采购和运营成本,若GJ-X最终确认为无人作战飞机,这可能让中国在涉及此类飞机的作战行动中形成强大的规模优势。
尽管GJ-X距离量产还需时间,但它这次首飞已凸显中国发展新型无人机的步伐正在加快。从攻击-2到攻击-11,从彩虹-7到攻击-21乃至GJ-X,中国无人机正从战术层面跨向战略层面,军方对无人机作战领域发展的日益重视可见一斑。
GJ-X虽然目前仍在试飞阶段,但它此次“被公开”本身就具意义。中国军事技术进展向来保密甚严,相关图像和视频能在网上流传,说明有关方面默许相关消息的发布。而展示在人们眼前的新杀器,应该只是官方允许对外公开的一部分,更多更先进的军备相信正在紧锣密鼓地研发与测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