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决策层要求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保持“适当速度”,并提出采取“超常规措施”推动科技攻关,以及明显提高居民消费率,以应对外部挑战严峻,内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与需求不足等问题。
在中共中央全体会议上周四(10月23日)通过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简称《建议》)后,官媒新华社本周二公布了《建议》全文,以及领导人在全会上对《建议》的说明。
根据领导人介绍,《建议》文件起草组于今年1月成立,由他担任组长,中国总理李强、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蔡奇、副总理丁薛祥这四名政治局常委担任副组长。
从公布的《建议》全文看,中共高层判断未来五年形势将十分严峻。《建议》写到,“十五五”(2026年至2030年)时期中国发展面对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国际挑战包括地缘冲突多发、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威胁上升、大国博弈更复杂激烈等;国内则面对有效需求不足、就业和居民收入增长压力较大等风险。
不过,中国继续坚持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其中的重要标志性指标就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领导人的说明称,这要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保持适当速度。
为此,《建议》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领导人在说明时强调,“最重要是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培育新动能、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上取得实质性、突破性进展。”
《建议》在阐明加强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时,提到“采取超常规措施”。经济学人智库高级分析师徐天辰向《联合早报》分析,“超常规”提法意味着未来五年中国可能针对相关行业提供更多激励措施。
不过,根据领导人的说明,他也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充分考虑现实可行性,《建议》要引导大家科学理性、实事求是地开展工作,“防止一哄而上”。
针对现阶段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有效需求不足等突出问题,《建议》稿提出居民消费率明显提高、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主动力作用持续增强等目标。
彭博社引述麦格理集团首席中国经济学家胡伟俊认为,上述提法并不意味着中国会立即推出有力的消费刺激措施,“但这表明消费长期地位正在上升”。
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当前中国居民消费占GDP比重仅为40%左右,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约20个百分点。不少经济学家呼吁中国应制定明确目标来提高居民消费GDP占比。
新加坡华侨银行亚洲研究与策略主管谢栋铭受访时指出,当前外界最关注的仍是中国能否有效提高居民收入,“说到底,这才是目前中国经济最核心的问题”。
谢栋铭说,当前就业压力仍然存在,许多人担心失业风险;中国经济亟需加快转型,摆脱对土地财政和房地产过度依赖,寻找新增长动能。
谢栋铭也预计,虽然领导人的说明里,也提到“牢牢把握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但中国未来的政策不会特别针对富裕阶层,而是将更加注重保障弱势群体在公共设施与服务方面的公平待遇。例如,若能妥善解决城市中无户籍群体的问题,可能会催生新的购房需求,从而带动楼市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