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宗教和谐不是口号

国家安全统筹部长兼内政部长尚穆根上周四在出席圣诺犹太教堂活动时,披露了几件与宗教相关、令人担心的事件。他向媒体反映了犹太社群的不安,但这些事例值得全体国人警惕,新加坡谨慎守护的宗教族群和谐,是否闪现了星星之火?

9月,学生群体包括犹太学生的国际学校有一些厕所遭人涂上反以色列的粗俗字眼;10月,一名戴着犹太小圆帽的男子在走向滑铁卢街教堂途中,听到一名开车者朝他高喊“解放巴勒斯坦”;10月底,一名头戴印有以色列国旗图像帽子的华族男子,在街上被马来族男子袭击;一名天主教徒反映,因没有以行动支持巴勒斯坦人,遭人以上帝之名谴责。

在这些个案披露之前,一个与以色列关联的组织原定11月18日在酒店举行慈善晚宴,消息出来竟遭到网络挞伐,相关的酒店还公开表示不再承接这个活动。最终筹款获准进行,但条件是款项不得用于支持犹太人在被占领的巴勒斯坦领土上重新定居,也不能直接或间接用在军事或作战行动。这些事件都清楚反映出,宗教课题在新加坡始终高度敏感并且暗流涌动,国人不得不自我警惕。

犹太教是新加坡九大宗教之一,信徒和支持者在光天化日之下竟遭威胁乃至袭击,是不可接受的。与新加坡所有其他宗教的信徒一样,只要活动和平与守法,就必须受保护,免于歧视、骚扰和暴力,所有新加坡人和在新加坡的群体,无论对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观感如何,只要遵守法纪,都必须在这里感到安全和受尊重。

相比起世界上族群冲突已经失控的其他国家,新加坡情况整体可控,也一直受到国际社会肯定。但滴水穿石,星星之火,族群之间的仇恨对一个国家的伤害之大,国人天天在新闻里都看得见。如何让非理性的仇恨止于萌芽,是新加坡每一个宗教的信徒都必须深思的课题。一个宗教的信徒为了个人政治信念而霸凌其他宗教信徒的言行不可接受,一旦涉及骚扰、威胁、袭击行动,必须被严肃处置与惩戒。新加坡此前发生涉及宗教的案例,包括华族男子送猪肉包裹去回教堂、天主教堂神父被刺伤、基督徒少年计划袭击回教堂,都受到公平的处置,没有偏袒的空间。

值得欣慰的是,新加坡回教理事会发声明指出,任何将外部矛盾或仇恨带入本地社会的行为都不可接受,也须加以制止,绝不能让全球日益高涨的回教恐惧症和反犹太主义削弱新加坡的团结。其他包括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等团体,也表达拒绝蓄意制造分裂,挑起国人之间敌意的行为。

各大宗教团体向来了解宗教课题在新加坡的敏感性,宗教团体必须以自身的权威说服和正确引导信徒,尊重友族的信仰乃至人身安全,任何不同意见,必须止于文明的言语交流。在激进信仰驱使下做出极端行为的个人,都应该面对法律制裁,才能维护新加坡每一个群体的安全。

宗教信徒必须理解,任何针对其他宗教的极端言行,都将引发反弹,若放任你来我往的言语攻击不受制止,必然激起更进一步的行动,这种基于理念口号到行为的发展,结果相当于侵蚀新加坡辛苦建立的族群信任与和谐关系,也无异于摧毁建国的重要基石。从他国例子可以体会,当宗教与族群矛盾的星火开始燎原,再积极的抢救行动都很难挽救原本的信任感,而少数族裔或宗教信徒会反过来在升级的族群矛盾中受害。

以巴课题牵涉非常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国际政治,也在几十年之间被高度政治化,很多远在新加坡的年轻世代,抱着纯粹的道德感与强烈的是非感去理解这件事,出发点即使是良善的,也必须非常警觉,才能避免被有心人士的政治操弄所误导。正因为课题的复杂性,政府在处理过程中也倍加棘手。

新加坡的宗教和谐不是口号,而是关系国家与全民安居乐业的存亡课题,随着社交媒体大量即时的传播,国际局势的发展会在瞬间影响国人情绪,其中也夹杂渲染或误导的内容。国人若因个人信念对外国事务产生强烈感觉,务必适时理性抽离,了解自己身在新加坡,有自己的国家与社会价值观必须维护。单方面过度地代入,不分青红皂白地在本地向其他居民宣泄不满,不仅对维护正义毫无作用,反而可能破坏国家得来不易的和谐环境,也让自身走在违法的危险边缘。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