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续发展与环境部长傅海燕11月4日宣布本地粮食生产的新目标。到了2035年,蔬菜和菌菇等纤维农作物,要满足本地20%的需求,蛋白质则是30%。原来定下的“30·30愿景”,正式走入历史。
回溯新加坡过去10年粮食生产的发展与叙事,难免有些感慨。2019年,政府力推国产蔬菜、鸡蛋和海鲜,并定下这三类食品要在2030年,满足30%本地蛋白质需求的目标,简称“30·30愿景”。在刚开始的几年里,本地食品生产领域积极信号频频:优化补助金制度,协助业者转型和提高生产力;推出新地皮、延长租契;打上具有辨识度的本地农产品标签,提高消费者认知等。冠病疫情期间粮食供应受影响,也让更多人意识到建立一定的粮食自足的重要性,强化“粮食安全”的战略概念。
然而,蔬菜与海鲜产量自2021年后逐年下降,多个业者相继结业,其中不乏行业里的领头羊,仅鸡蛋产量成绩亮眼。例如,阿波罗水产养殖集团(Apollo Aquaculture)当年可谓是“模范生”般的存在,在政府宣传与媒体报道中频频出现。公司2017年进军文莱,计划在当地设立大型养殖场,以较低成本养殖,再重新进口到新加坡;2021年新的林厝港多层养殖场投入运作,也成为克服土地限制的成功案例。然而再后来,公司陷入财务困境和法律纠纷,如今只留下一堆负面事迹。
“30·30愿景”难产,几年前已有迹可循,这其中有经营不善的缘故,也与消费者需求疲弱、运营成本大涨等因素有关。如今,经过一番试错定下的新产量KPI,比较切合实际,但要达成还须一番努力。本土纤维产量目前仅占8%,与目标20%还有相当一段距离。蛋白质目前产量占26%,已接近目标30%,但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于鸡蛋。水产养殖业依然面临重重困难,中短期难有显著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新目标改为按营养素(纤维和蛋白质)分类,也是比较科学的做法。
政府如今正在探讨兴建一站式的多租户生产设施。据介绍,这个大楼初始阶段将由政府持有,并把不同区块出租给业者,这样业者就不必为自建农场基础设施,而投入庞大资本开支,设施与服务共享也能节约成本,降低整体商业风险。若规划得当,未来新加坡西北角一处,或许真能看到一栋既种植蔬果和菌类,又养殖鱼虾等水产的“生鲜大楼”,在有限的土地面积上,发挥最大的粮食产能。
我们甚至可以参考日本东京的丰洲市场、韩国首尔的鹭梁津水产市场,以及中国盒马鲜生等国外案例,把新设施做成集生产、批发、零售、餐饮和观光于一处的生鲜园区。这样不仅为农场业者提供生产基地,国人也能参观和购买土产生鲜,并在园区内的餐馆吃到农场直销的新鲜食材,以最直观的方式,看到本地粮食生产的价值。
这次按下重启键,是修整与反思的机会,也是大胆畅想、构建新愿景的机会。但愿本地粮食产业终能起飞。
(作者是早报校园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