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大陆近期推出一系列对台论述与举措,备受各界关注,其中除了强调民族认同外,更隐含推进加速统一进程的信号,“两制台湾方案”轮廓也逐渐清晰。
中国元首10月19日在发给新任国民党主席郑丽文的贺电中提到,“期望两党坚持共同政治基础,团结广大台湾同胞,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深化交流合作,促进共同发展,推进国家统一,坚定守护中华民族共同家园,守护两岸同胞根本利益,携手开创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这番论述首先明确两岸都是“中国人”的定位,接着提出推进统一的期许,最终目标则是开创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就在中国元首向郑丽文发出贺电四天后,中国大陆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10月24日通过设立10月25日为“台湾光复纪念日”的决定。
根据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事后披露,这项决定由中国元首本人亲自决策,足见这一系列对台表述,出自最高领导层的意志,并非执行部门的“例行公事”。
中国大陆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隔天在纪念台湾光复80周年大会上,再次提出北京将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愿意在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同台湾各界有识之士就两岸关系和国家统一开展对话协商,愿意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
王沪宁更强调,“和平统一之后,有强大祖国做后盾,台湾经济发展会更好、能源资源保障会更好、基础设施建设会更好、安全保障会更好、对外交往会更好,台湾同胞民生福祉会更好、精神文化生活会更好。”
这番论述呼应了中国元首2019年1月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关于“探索两制台湾”的倡议。
不过,中国元首当时的讲话中仅提到“在确保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前提下,和平统一后,台湾同胞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等将得到充分尊重,台湾同胞的私人财产、宗教信仰、合法权益将得到充分保障”。
王沪宁这次提出和平统一之后的“七个更好”,涵盖的面向进一步增加。
两制台湾方案轮廓初现 第一次提出爱国者治台
对此,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李振广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解读,这标志着北京在当前两岸关系格局下,开始勾勒统一后的具体前景与轮廓,这是大陆在描述“和平统一前景”时的重要信号。
他说:“既然要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前景,那么和平统一的前景是什么?这就需要我们拿出一个比较有吸引力的蓝图,所以就有了这个‘七个更好’的提出。”
李振广认为,“七个更好”是两岸未来对话的起点,也可能成为“两制台湾方案”具体化的方向。 “过去从叶剑英、邓小平、江泽民到胡锦涛都提出过不同条件与构想,这次王沪宁的‘七个更好’,为两岸未来畅谈统一提供了可谈的议题基础。”
就在王沪宁发表谈话当天起,中国官媒新华社一连三天刊登“钟台文”署名文章,又进一步对统一后的安排,做出更完整的补充,这也被解读为中共中央台办层级的正式论述。
其中,第二篇题为“两岸关系发展和统一利好”,就具体提及“在确保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前提下,和平统一后,台湾地区现行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等将得到充分尊重,实行‘爱国者治台’、高度自治”等统一后的安排。
这也是北京首度明确提出类似港澳的“爱国者治台”统一标准。
李振广认为,提出“爱国者治台”的关键在于排除分裂势力,这一概念对台既有鼓励作用,也有警示作用,一方面鼓励支持统一与和平发展的力量更大胆表态,另一方面“让被台独迷惑的人看清方向、摆脱台独影响,有重新做出选择的机会”。
北京提出“爱国者治台”的概念后,重庆市公安局上周二(10月28日)宣布,台湾民进党立委沈伯洋涉嫌通过发起、建立台独分裂组织“黑熊学院”等方式,从事分裂国家犯罪活动,决定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曾任国民党大陆事务部副主任的台湾致理科技大学国贸系教授张弘远受访时研判,从大陆这一系列对台行动来看,“统一进程、方向确定加快了,但时间表仍然不确定”。
他说,中国元首2019年提出两制方案尚属倡议,“现在是人家已经抛出具体方案,那这对我们(台湾)而言,就产生了这种‘议程浮上台面’(的压力)。你可以没有自己的方案,但对方万一就把它定案了,那怎么办?”
张弘远也认为,北京提出“爱国者治台”的概念,体现出从香港“一国两制”过程当中,产生新治理策略、治理作为,而且北京认为是有效果的。 “比方说,对沈伯洋的这种制裁,那不就是对于‘反送中人士’的追杀吗?”
北京展现加速促统态势 台湾朝野阵营反应两极
不过,面对北京展现加速促统的态势,台湾朝野阵营的反应两极。
台湾赖清德10月29日主持将官晋任授阶典礼时,首次公开明确表示“反对推进统一”。两天后,他在主持陆军装甲第584旅联兵三营M1AA2T换装成军典礼时,又再重申维持现状,反对并吞、侵略、推进统一以及一国两制。
郑丽文在就任国民党主席前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则强调,台湾要有军购、要有国防,但要是“合理”的。
她说:“我们要军购,我们要国防,是为了台海的和平,所以,如果台海(纷争)可以透过非军事的方式来化解,让关系正常化,让两岸和解,这不是更好吗?我们就不须要把钱投资在战争,投资在军备上。”
她在就职谈话时则强调,国民党要重返执政,是为了再创经济奇迹,打造新的护国神山群,让台湾在变局中再度发光。
“我们要证明给全世界看,两岸可以用智慧与决心,开创百年和平的基业,终结自相残杀的悲剧。”
台湾淡江大学战略所助理教授马准威分析,如今两岸陷入僵局的根本原因在于,如果两岸关系要往前进,就必须经由公权力接触与政治定位;但中共与民进党始终难有交集,因此只好先规划统一后安排,以等待台湾政党轮替。“只要有一次不排斥北京的政党上台,即可恢复九二共识、扩大交流,进一步推进政治谈判。”
但他也认为,当北京在促统方面的话语升级,会压缩台湾在野阵营的论述空间,未必有利蓝营争取选民支持。
对于北京近期推出一系列举措,包括设立台湾光复纪念日、出台便利台胞入境新政、举办联合国成立8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国台办增加新闻发布会举办频次等,台湾舆论也认为,这是大陆在打“组合拳”,“象征大陆对台政策进入新阶段”。
对此,国台办新任发言人张晗星期三(11月5日)回应说,台湾问题事关国家核心利益和中国人民民族感情。 “我们有责任引导两岸同胞铭记历史、捍卫成果、维护和平、共创未来。”
不过,为何中国大陆选在此时加速对台促统进程?
有分析认为,这是因为北京观察到,台湾舆论结构出现微妙转向,偏蓝民意回升;同时,中美关系在习特会后缓和,形成实质G2(两国集团)结构,原本预期三到五年内才会达成的格局,在美国总统特朗普主导的“对等交易”中提前浮现。
不愿具名的大陆学者认为,这让台湾问题的“冲突外溢风险”下降,有助中国大陆在国际上操作“和平统一”论述。因此,从10月起至年底,北京对台出现战略机遇期,会加速单边作为推动促统。
这名学者强调,这“不是时间表,而是节奏表”,意思是大陆虽未设定确切时间节点,但推进统一的节奏,已被压在2028年美台大选前,“在此之前能做的,一定会尽可能地做”。
大陆学者:北京对台政策会有步骤有秩序稳步推进
淡江大学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张五岳此前也研判,中国大陆的“十五五”规划时期为2026年至2030年,对中国式现代化、对两岸关系的推进都是关键性的时刻,因此很难想像“十五五”规划的两岸专章部分,“不会在反独、促融促统上,提出一些‘操之在己’的具体步骤与方法”。
李振广则认为,北京的对台政策会“有步骤、有秩序地稳步推进”。 “这是最稳妥的方式,既能维护台海和平稳定,也能让岛内民众在这个过程中逐步理解并支持统一的方向。”
学者:台急需“新护城河” 避免在中美竞逐中被掏空
另一方面,10月底在韩国釜山举行的中美元首会晤,罕见未提及台湾问题。外界普遍认为,双方很可能在明年4月特朗普访华时,才会对台湾问题做出表态;也有台湾舆论担心,届时可能出现第四份中美联合公报,恐对台湾造成冲击。
特朗普再度参选美国总统以来,不只一次发出对防卫台湾持保留态度的言辞。此次习特会后,特朗普接受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60分钟》节目专访时,被问及如果大陆对台湾采取军事行动,他是否会下令美军介入,特朗普说:“如果真的发生,你们到时就会知道,他(中国元首)是心里有数的。”
这番表态被视为美国的台海政策再次回到“战略模糊”;与此同时,美国学界与智库也掀起对台绥靖的“弃台论“声浪。
曾在李登辉和陈水扁执政时担任大陆委员会副主委、国防部副部长的林中斌就在脸书示警说,从今年3月至10月28日,已有四位美国研究东亚安全课题的学者撰文表示,台湾并非美国生存的国家利益,或美国应避免因台湾而与大陆交战,或台湾应避免“poking China(挑衅中国)”。
例如,美国知名亚洲安全问题专家史文(Michael Swaine)9月下旬就撰文断言,台湾是最有可能引发美中直接战争的爆发点;台湾是美国的“重要(important)”利益,但不是“关键(vital)”利益,更非美国与中国大陆开战的正当理由。
此外,与五角大厦关系密切的兰德公司10月14日也刊登研究报告,建议华府尤其在稳定台湾问题方面,应着重于“为北京采取渐进式统一”创造最大诱因。但这份报告也同时主张,美国与盟友必须释出更明确的信号,清楚地让北京知道“武统”代价过高。
对于美国学界与智库出现“弃台论”与“绥靖主义”主张,美国德州山姆休士顿州立大学政治系副教授翁履中受访时说,这不代表美国政府,但是代表特朗普时代的一个气氛改变,“从头到尾,都是美国利益中心论”。
他观察到,对当前的特朗普政府而言,关键在避免战争、维持美国利益,因此学界与智库才会出现“和平统一是一个选项”的提法。
翁履中认为,特朗普不愿意让自己变成一个把台湾卖掉的总统,所以有一些基本的底线会守住,但特朗普确实不重视台湾。“AIT(美国在台协会)的理事主席都没有任命,你就可以看得出来,(特朗普)对台湾的重视程度是极低的。 ”
展望未来风险与台湾应对,翁履中预估,影响台湾未来的关键期,大约就是接下来五到八年。如果半导体产业持续外移、台湾筹码递减,将加重结构性压力。“台湾须要寻找下一个可支撑30年的‘新神山’与‘新护城河’,否则将在中美长期竞逐中被掏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