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归属时,全球经济学界关注的焦点,迅速转向三位学者所构建的创新驱动型增长理论。乔尔·莫基尔(Joel Mokyr)、菲利普·阿吉翁(Philippe Aghion)和彼得·豪伊特(Peter Howitt)的研究成果,不仅解释了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的经济跃迁,更在人工智能(AI)革命爆发的当下,提供关键分析工具。
他们的理论框架揭示一个颠覆性结论:在知识经济时代,持续创新带来的边际收益递增,正在改写古典经济学关于资源稀缺性的基本假设。这种认知转变具有划时代意义——正如莫基尔在《技术革命与长期增长》(2023年)中指出,蒸汽机发明后的200年间,全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曲线呈现加速态势,数码技术更将这种增速提高三个数量级(世界银行,2024年)。这种非线性增长特征,正是三位学者理论体系的核心观察对象。
创新理论的时空穿透力
莫基尔对技术史的开创性研究,为理解创新机制提供历史维度。通过构建跨越300年的专利数据库(欧洲专利局,2025年),他发现,工业革命时期90%的重大突破,源自已有技术的组合创新。这种重组式创新规律在当代依然显著:OpenAI的GPT-4模型,据第三方机构估算,训练成本达6300万美元(OpenAI技术白皮书,2024年),但核心技术架构中78%的组件,来自既有研究成果(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2025年)。
阿吉翁的贡献在于,将这种历史洞察转化为可量化的经济模型。他开发的内生增长模型显示,当研发投入超过GDP的2.5%时,经济增长就会进入创新自我强化阶段(阿吉翁,2023年)——韩国半导体产业在1995年至2005年间,研发强度从1.8%提升至4.3%,全要素生产率年增长率从1.2%飙升至4.7%(韩国央行,2006年)。
豪伊特的创新集群效应理论,则解释了为何全球83%的AI专利,集中于旧金山—北京—柏林三角区域(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24年),这种地理集聚产生的知识溢出效应,能使区域创新效率提升40%以上(豪伊特团队,2023年)。
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协同进化
三位学者的研究揭示制度环境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动态关系。阿吉翁团队的创新友好度指数显示,专利保护强度与风险投资规模之间,存在0.68的强相关性(世界银行,2024年)。典型案例是新加坡的转型:通过2018年实施的专利快车道制度,新加坡在生物医药领域的研发密度,从2000年的每百万人口12项,激增至2025年的89项(新加坡知识产权局,2025年)。豪伊特的创新制度适配理论指出,当知识产权保护强度超过法制指数0.75(世界银行全球治理指标),技术模仿反而会减少原始创新——德国车企在电池技术迭代速度上,比日本同行慢23%(麦肯锡,2024年),这一发现正在重塑全球创新政策制定者的认知框架。
在技术民族主义抬头的当下,豪伊特2019年提出的创新网络断裂阈值理论指出,当跨国研发合作成本超过技术保密收益的37%时,全球化创新体系将不可逆转地走向分裂。2024年晶片禁令导致台积电亚利桑那工厂,因美国本土供应链缺失,投产时间推迟18个月且成本超支65%(台积电2024年第三季财报)。莫基尔在《技术传播的政治经济学》(2025年)中建议,建立创新安全港机制,欧盟2025年启动的地平线欧洲2.0计划,要求参与国将30%的研发预算用于跨国合作项目。这种制度设计有望缓解创新体系的地缘政治撕裂。
随着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发展,三位学者关于创新分配效应的研究,获得新的紧迫性。阿吉翁团队2024年报告显示,全球前0.1%的专利持有者,控制82%的AI相关技术收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24年),而非洲国家仅获得0.3%的绿色技术转移(联合国环境署,2025年)。
获奖者提出的创新普惠指数正在成为改革工具,挪威主权基金已据此将23%的投资权重,分配给发展中国家技术项目(挪威央行,2025年)。豪伊特的创新—减排弹性模型证明,当清洁技术研发强度达到GDP的2.8%时,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可完全脱钩(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2025年)。中国2025年启动的双碳创新加速器计划,通过税收抵扣等政策,使新能源企业研发周期缩短40%(中国科技部,2025年)。
重构经济学范式:从稀缺性到无限性
三位诺奖得主的理论贡献,本质上是推动经济学范式从“稀缺性假设”向“无限性认知”的转变。在传统框架中,资源约束始终是经济增长的边界条件,但他们的研究表明,在知识经济时代,持续创新可以不断突破这种边界——正如GPT-4的6300万美元训练成本,催生超过1.2万亿美元的衍生价值。这种认知革命正在重塑商业思维:亚马逊2024年将创新密度(单位研发投入产生的专利数)作为核心考核指标,取代传统的投资回报率(ROI)评估;欧盟则立法要求上市公司披露知识资产增值率。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政策层面,美国《2025创新与竞争法案》首次将“维持创新领先优势”确立为国家战略目标,这种转变直接源于获奖者的理论启示。
正如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奖词所言:“他们让人类重新理解了增长的源泉——不是土地、劳力或资本,而是永不停歇的创新之火。”在气候危机与地缘冲突交织的当下,这种认知或许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珍贵的思想资源。
作者是财经媒体专栏作家、晶苏传媒首席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