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8月10日,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在美国白宫签署和平协议,标志着持续数十年的纳戈尔诺—卡拉巴赫(纳卡)争端迎来转折点。在特朗普政府积极斡旋下达成的和平协议,决定修建贯穿亚美尼亚南部、长达43.5公里的赞格祖尔走廊(Zangezur Corridor),同时由美国获得99年租期。这条连接阿塞拜疆本土与飞地纳希切万(Nakhchivan)的通道,不仅打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土耳其—欧洲”的新动脉,更标志着美国在地缘政治博弈中,推出一套系统性的“走廊战略”模式,重塑欧亚大陆的地缘政治格局。
这一战略举措改变高加索地区的力量平衡。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首先,亚美尼亚以承认纳卡地区归属阿塞拜疆的主权让步,换取和平发展空间,被迫在美、俄、伊三方之间寻求平衡;其次,阿塞拜疆虽获得地缘政治红利,但须谨慎处理俄罗斯和伊朗越发升级的安全关切;第三,美国成功深入高加索地区事务,有效削弱俄罗斯的传统主导地位;第四,伊朗作为阿塞拜疆与历史飞地纳希切万之间的中转角色被边缘化,经济利益和地区影响力受挫。
值得关注的是,美国通过介入亚美尼亚、阿塞拜疆争端,推动修建赞格祖尔走廊,正在形成或可被称为“走廊战略”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博弈新模式。模式以介入地区矛盾为切入点,通过传统、数码、制度三位一体的多元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排他性经济安全联盟,最终实现地缘政治目标。
这种模式的战略优势体现在三个层面:首先是主导地区产业链与标准体系,为美国公司提供从融资服务、工程设计、施工建设到运营维护的商业订单,建立以美国标准为基础的区域发展模式。例如,建立以美国标准为基础的数码海关、能源网络、数据流通规则,在物理与数码空间排斥其他国家的方案。其次是以安全保障为名,为美国私人安保集团或军事存在提供合法性依据。以保障项目安全为由,为实施地区军事部署和私人安保活动构建合法外衣。第三是整合土耳其及高加索诸国以建立地区联盟,构建排斥俄罗斯、伊朗等的合作网络。
这种“政治—经济—安全”三位一体的推进模式,本质是以多元基础设施协同推进新型发展模式,对竞争对手实施精准制衡。更值得关注的是,模式具有高度的可复制性。美国很可能将这一模式应用于亚洲各热点地区,对主要竞争对手形成“截击链条”。例如,美国可能通过介入泰国—柬埔寨之间的冲突,在湄公河流域构建连接东南亚与印度洋的东西运输通道,构建对冲其他国家地区影响力的物理与数码空间。美国还可能通过介入巴基斯坦—阿富汗—中亚事务,推动建设绕开中俄的南北运输通道,削弱包括上海合作组织在内的地区影响力。
这些潜在项目都具有相似的运作模式:以介入多方冲突为切入点,在关键节点实施重大项目或走廊计划,辅以建立区域安全合作机制,形成排他性的区域政治、经济和安全合作体系,在地缘政治竞争中建立新的制衡机制。
赞格祖尔走廊项目揭示美国地缘战略的重要转变。即从传统的军事、经济手段,转向以多元基础设施为抓手,重新整合地区力量。这种新型竞争模式的核心价值,在于推广发展模式和治理体系,对区域产生影响力。
面对这一新的地缘政治布局模式,国际社会须要密切关注美国“走廊战略”的特点、推广进程,及可能对大国博弈和区域发展产生的连锁反应。美国在赞格祖尔走廊所实施的试验,正在欧亚大陆构建新的地缘政治现实,是一套兼具系统性、低成本、高效率的行动模式。这条走廊及在东南亚、南亚、中亚等多地的可能复制品,不仅是一条运输通道,更可能成为塑造未来欧亚地缘政治格局的重要变量,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值得持续观察与分析。
作者陈溪是浙江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城市国际化研究院院长
王栋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长聘正教授、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执行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