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砰!砰!砰!
每当听到这个声响,就知道是对面邻居来敲门了。这样的敲门声,时不时就会响起,尤其在佳节期间。
跟朋友提起邻居经常来敲门,他们的第一个反应往往是:投诉你太吵?门外有杂物?关门太大声?闪过脑海的,全是不好的事情。
也难怪大家这么想,翻开报纸,只要是关于邻里关系的报道,大多数是负面的:疑噪音纠纷涉刺死越南女子,66岁男子被控谋杀罪;称遭邻居挥伞袭击,八旬男子头破送院;疑长期纠纷埋下导火线,男子捅伤邻居后坠楼亡;楼上邻居凌晨敲地板,居民报警20次;闻如厕声就辱骂,七旬妇扰邻被控等等。
曾几何时,我们的周遭尽是“坏邻居”,远亲不如近邻的俗语成了天方夜谭,就连政府也要为邻里关系操心。例如,在社区纠纷管理框架下,居民遇到邻里矛盾先自行协商;若无效,可申请社区调解中心调解。若调解未成,官方可指示强制调解;仍无法解决,当事人可向邻里纠纷仲裁庭求助。
回到敲门声,我的邻居来敲门,不是投诉,而是传递一份惊喜——水果、糕点、手信、甜品。礼轻情意重,这份邻里的温情,总是让人心里暖洋洋的。
记得有一回,家里冰箱突然坏了,冷冻柜里满是雪糕,怎么办?想到邻居家有两个儿子,我赶紧拿着雪糕去敲门,坦言冰箱坏了,这些雪糕融掉可惜,希望邻居不会介意,请两个Ah boy吃。原本还有点不好意思,没想到邻居笑着说:“就放在我家冰箱,等你修好再拿回去。”
更让我感动的是,他们一家四口立刻像接力赛般,把我家冰箱里的食品全移到他们家的冰箱暂放,不到10分钟就清空,还告诉我想取什么东西,就敲敲他家的门。不但如此,邻居还借我一个迷你冰箱暂用。那一刻的画面至今历历在目,非常窝心。
谈到“心”,好邻居也有益身心。美国《流行病学与公共卫生》刊登的研究指出,好邻居可让心脏病发作风险降低50%。密歇根大学针对6740名50岁以上人士的调查也发现,与邻居关系良好,中风的概率减少48%。
日本筑波大学的研究也发现,长寿秘诀之一就是与邻居常来往。邻里关系融洽,不仅能提升脑力、增加运动量,还能增强健康意识。
邻里之间只要多一点主动,多一声问候与微笑,少一点猜疑与计较,邻里关系就多了温暖和喜悦,少了孤独感。
“砰!砰!砰!”那熟悉的敲门声再次响起,我带着愉快的心情去开门,这声响是生活中最动听的乐章。莫让邻里之间淡如水,愿敲门声常响,人情味常驻。
(作者是新报业媒体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