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总统特朗普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10月30日在韩国釜山会面,这是一场全球关注的高峰会谈,关税、稀土、芬太尼、大豆、半导体、TikTok等都是中美两强的谈判焦点;然而,另一个最让人瞩目的课题——台湾,却不在特朗普和习近平的谈话里面。
两人会面以前,各大国际媒体推测特习会将触及台湾,大多数都认为特朗普为了跟中国达成贸易协定,可能“典当”美国对台湾的长期承诺,尤其担忧特朗普公开宣布美国反对台湾独立。
可以确定的是,为时1小时45分钟的特习会,并未像国际媒体和政治学界预测般谈及台湾问题,即便是未公开的部分。到底为何?对此,笔者有以下几个切入点,也许能够解释这个“突发现象”。
习近平权力巩固是第一个因素。中国政府10月20日至23日召开四中全会,推出第15个五年规划,根据美国学者夏明的分析,这是习近平“全面主掌中国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加强国家对私有经济的控制力。另外,在四中全会前夕,何卫东、苗华、何宏军等九名军方高层,因为涉嫌贪腐遭到党纪处分。从这两个发展可佐证,一方面主导国家经济蓝图,另一方面强化军政大权,习近平班底的权力日趋巩固。
当习近平的领导地位得到强化以后,台湾就不是北京用来跟华府拉扯的首要筹码,毕竟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微妙关系,牵涉中国政权的维稳基石。传统上,当大陆政府权力不稳的时候(如派系斗争、军方角力),会借着对台主权伸张来释放内部压力。习近平没有当着特朗普的面提到台湾,意味着中方具备一定的运作空间,先就其他议题和美方磋商,而不谈台湾,则中美之间的关系也就更有弹性。
第二个因素是中国不愿拉高冲突氛围,意在建立特习两人间的信任基础。台湾是中美外交攻防的“核选项”(nuclear option),谈到台湾,基本上是中美双方准备大吵一架之时。较早前,美国国务卿鲁比奥的“不出卖台湾”言论,某种程度上是对北京划好红线,执意要求美国公开反台独,等于将白宫逼到墙角。而且,如果北京在台湾议题上碰触美国的红线,可能会导致特朗普丢失国际脸面,中美关系无法改善就难以避免。
根据《华尔街日报》报道,2024年11月特朗普赢得总统大选之后,习近平召集幕僚拟定对策。在这当中,中国发现特朗普是个交易型领导人,北京官方想要透过拉近跟特朗普的关系,让他意识到中国是可以交易的对象,逐步边缘化华府内部的抗中鹰派(China hawks)。就此而言,中国以稀土出口限制令和暂停购买美国大豆,已经让特朗普灰头土脸,如中国代表团队坚持在特习会抛出台湾课题,可能会把特朗普推向抗中鹰派。
俄罗斯是典型的例子。特朗普不断尝试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单独达成协议,以结束乌克兰战争。然而,两人多番来往之后,特朗普认为普京反利用两人关系,持续扩大对乌克兰和欧洲的侵略行动,于是他采纳白宫国安幕僚建议,对俄罗斯实施经济制裁。
有趣的是,《华尔街日报》披露,白宫国安幕僚拟定三个对俄制裁方案,压力程度分高中低,结果特朗普选择中度制裁,显示他还是不愿对普京耍狠,想要透过经济制裁迫使俄罗斯暂缓军事动作。但这也说明,在决策方向上,特朗普不排除采取美国的传统外交路线,即抑制中国和俄罗斯,借由这个途径实现目标。同理,假若中国对美国用力过猛,包括故意打台湾牌给华府出洋相,不能排除特朗普被迫和抗中鹰派团结起来对付北京。
第三个因素是中美双方的默契。9月25日,白宫签署由美企收购TikTok的行政命令,据特朗普说法,这项交易获得习近平的口头许可。根据TikTok的交易细节,甲骨文和银湖资本两家美企取得TikTok用户数据,中国母公司字节跳动保留演算法的专属权,中美彼此各留一手。这可能是将来中美达成各种协议的范例,以“正和”排除“零和”的交易模式,对北京和华府来说都相当舒适。在TikTok的基础上,中美之间虽持续竞争,但双方目前都没有将竞争转化为对立的意思。
美国战争部长赫格塞斯与中国防长董军在吉隆坡会面时,表达在台湾、南中国海和亚太的立场,最后还是达成军方保持沟通管道的共识,这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因此,台湾问题没有出现在10月30日特习会上,中美双方都有默契地不想将竞争上升到冲突。
特习会未谈到台湾,到底是好是坏?笔者认为,中美高峰会晤不谈台湾,表明两国有更好的对话机制处理分歧;换言之,将台湾摆在一边,预示着中国与美国朝着相对正面的方向前进,这对全球秩序而言,是比较好的发展。
作者是马来西亚时事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