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湾驻新加坡代表童振源博士在《新加坡六十年:小国大智慧的故事》一书中写道,新加坡在有限资源中寻找治理的平衡:以效率见长,又不失人本;以制度为骨,又不忘民意为魂。这让我想起2009年住在四美美景园(Melville Park)时的一件小事。
从美景园到淡滨尼21街的咖啡店,是我每日必经之路。从大门右转约50米,有一条人行道与通往泛岛快速公路(PIE)的小路相连。那人行道像一个弓背,许多居民为了省时省力,干脆抄近路,从草坪中间像弓弦的那条线穿过。久而久之,草被磨平,踏出一条细细的土路。某天早晨,我发现那条土路被铺上了方砖——干净、平整,没有公告,也没有剪彩。
这正是新加坡式治理的缩影。它不张扬,却精准;不宣示,却实效。有人观察到居民的行走模式,认为这条小路的存在合理、必要,就默默铺上方砖。没有口号、没有辩论,却让制度自然贴合生活。这样的行动背后,体现的正是一种“能听见现实的治理”。
新加坡是民主选举的国家。相较于典型威权体制,它拥有制度化的选举与政党竞争,执政党必须面对问责与选票的压力;相较于西方的多党制民主,它又保留较强的行政贯彻力与政策协调度。这种两端之间的平衡,避免了威权的僵化,也减少民主的内耗。政治学者福山称这样的体制为“高能力国家”——既维持国家执行力,又不压抑社会活力。
在这样的体制中,最关键的并非权力集中或分散,而是制度能否听见生活的声音。新加坡的治理,不是被动等待民众投诉,而是从日常细节观察民意。脚印变成小径,小径铺成人行道,这个过程其实是一种民意的自然流动:人们用脚告诉政府该怎么设计路,政府则用行动回应——让这条“民意之路”更安全、更体面。这不是迎合,而是尊重生活的自然轨迹。
这样的治理方式,也在面对今日社会老龄化、基建更新与民意多元化的挑战时,显得尤为重要。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城市管理上陷入“群众想什么”与“政府该做什么”之间的拉锯,新加坡则透过高度整合的社区机制——从居民委员会、市镇理事会到接见居民活动——形成一条精密的反馈链条。政策能迅速落地,正因为制度是建立在“理解民意”而非“宣示民意”的基础上。
人们或许不会每天想到政府的高效,但能感觉到生活的顺畅:雨天不积水、巴士准时、电梯坏了第二天就修好。这些看似理所当然的便利,其实背后是一整套柔性的行政文化。新加坡的务实,不是口号,而是一种自觉——当政府看到人们怎么走路,就帮他们把路铺好。
良好的治理未必来自激烈的改革,而往往藏在日常的缝隙里。它体现在一盏灯、一条步道、一个无声的调整:体现在政府对民意的捕捉与回应,也体现在公民的信任与配合。这种长期形成的默契,构成新加坡政治文化中最独特的底色——既有效率,也有温度。
当制度能理解人心,而不是命令人心时,治理才真正成熟——那条由脚印变成的砖路,正是新加坡的智慧。
(作者是退休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