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明德大学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MIIS)翻译与口译专业享誉世界,是世界三大顶级翻译学院之一。所以当这所翻译界的“哈佛”,计划在2027年关停的消息一出,顿时在舆论场掀起惊涛骇浪,其中“人工智能(AI)‘杀死’翻译”是最大声的悲呼之一。虽然有校友辩驳,生源和经费不足才是关停学院的直接原因,不要乱和AI扯关系。但经费不足背后的深层原因,以及公众对AI与翻译的联想,足以见得翻译行业面临时代挑战。
其实,这种挑战在机器翻译诞生和发展以来就存在,但机译在结合上下文与语境方面有硬伤,翻译员秉着对“信达雅”原则的追求,摸索出平衡技术与技能的道路,将机译置于工具地位。可各大AI横空出世,一时间打破这个平衡。AI以超强的数据分析整理能力,为较短篇低语境文本翻译带来低成本选择。
兴许迅猛的技术浪潮裹挟而来的还有恐慌,公众对AI的判断容易极化,技术保守派对AI严防死守,激进派常高喊AI又一次大获全胜(kill the game,即以绝对实力赢得比赛的意思)。但回忆种种技术革新,我们无法也不应倒退回新技术诞生前,真实的人文温度和批判思辨,难以被AI取代。所以真正的挑战不是和AI比试身手,而是集个人、行业和社会之力实现转型、驾驭新工具。
翻译界“哈佛”落幕背后,传统翻译教学和市场新需求之间的鸿沟已然展现,经费不足则让学院难以推动转型。从学科层面看,翻译教学须结合AI技术调整策略和重点,培养能接轨市场新格局的人才。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9月底开展AI翻译专题课程,就是顺应潮流的一步。我有幸参与课程,听讲师讲解思维生成、上下文学习等AI翻译的提示技巧和现有局限,了解译前和译后编辑、质量评估等新方向,短短几节课都能窥得AI带来的巨变,更不用说翻译专家。
从行业层面看,翻译面对的不是死局,而是涅槃。根据中国翻译协会发布的《2025全球翻译行业发展报告》,全球翻译行业市场规模仍在增长。54%的翻译企业认为AI对发展有益,较2023年提升13个百分点,80%的头部翻译企业部署生成式AI工具。企业在部署AI工具的同时,也应为翻译员提供相应培训,助他们最大化发挥专业能力。
AI不会“杀死”翻译员,但先别急着松口气。将目光从就业转向产业,在算法黑箱和资本惯性下,AI或放大翻译产业的几大问题。其一是语言欧化,目前全球主流的AI翻译算法,几乎都以英语为中介语,大语言模型也多以英语等强势语言作为训练材料。基于算法的翻译被英语结构重新编码,生成欧化的文本,导致汉藏语系、亚非语系等包含的语言翻译质量较低,并在回流成算法材料时,进一步污染语料库。其二,当翻译与算法加深绑定,算法工具及背后的资本,在翻译产业中声量更大,若基于商业考量放慢发展小语种语料库,则会加剧非洲国家语言等低资源语言缺乏关注的现状。
所以,算法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样公平,从业员不能被“杀死”,反而要在转型中变得更强大,为行业注入人文的温度和力量,阻止AI“杀死”决定谁来翻译、谁被翻译的权力。
(作者是《联合早报》多媒体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