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penAI联合创始人奥尔特曼、Meta首席执行官扎克伯格和美国联邦储备局主席鲍威尔,都加入谈论人工智能泡沫的大合唱,并对泡沫破灭后美国经济将出现的大幅下滑表示担忧。泡沫破灭后的衰退会是什么样子呢?
考虑到美国经济在几乎其他所有领域的疲软,这很可能意味着一场经济衰退。经济衰退有多种形式,而最严重的衰退往往在金融危机后爆发。然而,大多数专家(除了少数例外)并未警告人工智能泡沫会导致金融危机;相反,传统观点似乎认为就算出现经济衰退,它也会更像2000年互联网泡沫后的衰退,而不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的那种。
历史确实为这种观点提供一些支持。一篇关于泡沫和金融危机的著名论文得出结论说:“二战后时期看似经历无数次股票价格泡沫,但都没有演变成金融危机。”但作者也指出,如果股价泡沫是由借贷资金助长的话,就会加速金融危机。毕竟,大萧条之前,就是一场债务助长的“咆哮20年代”股票泡沫。
这很重要,因为正如经济学家诺亚·史密斯(Noah Smith)所指出,银行正在为“私人信贷”基金融资,而这些基金又在为预期中的人工智能繁荣所需的数据中心建设提供资金。史密斯质疑,当人工智能泡沫破灭时,我们是否会看到这些建设贷款的违约,以及私人信贷损失是否会给最终提供信贷的银行带来一场危机。
同样值得思考的,是一个破灭的人工智能泡沫,是否会损害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贷款偿还能力。摩根大通最近的一份对冲基金交易分析报告指出,“科技股七雄”(意指亚马逊、微软和英伟达等公司)的集中度仍然接近历史高点。然而,这些股票的价格,高度依赖这些公司的人工智能雄心。如果它们无法实现自身目标,股价暴跌,高杠杆的对冲基金可能会被迫火速抛售股票,以满足追加保证金的要求或偿还银行贷款。如果这些抛售无法获得足够现金,基金就会出现还款违约,从而可能损害向它们提供信贷的证券经纪商、一级交易商和银行的财务状况。
此外,同样的股市动态也会进一步推低科技股的价格,从而可能迫使其他杠杆金融机构抛售它们的投资组合,如此循环往复。我们也不应认为急需现金的金融机构仅仅会抛售科技股。相反,它们可能须要——或者更愿意——抛售其他类型的资产,将问题传递到其他资产市场。
这种情境并非牵强附会。美联储报告称,对冲基金的杠杆率在2024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分析师亚当·约瑟夫森(Adam Josephson)在2025年9月的一篇评论中指出:“对冲基金的借贷/杠杆(达到)创历史新高的6.2万亿美元,与去年3月底相比增长超过25%”。具体而言,证券经纪商的未偿还保证金贷款,和一级交易商的回购协议金额,都处于历史高位。银行(尤其是大型银行)对非银行金融机构——包括证券经纪商、主要交易商和对冲基金本身——的贷款也大幅增加。目前,银行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贷款达到“1.7万亿美元,或总未偿贷款额的13%”。
与此同时,美国金融监管机构继续允许这种杠杆扩张,并为传统金融市场与(同样充斥着杠杆的)加密货币市场的融合开绿灯。虽然有人说,比特币和其他加密资产可以对冲其他市场的风险,但它们的价格走势却与股票高度相关。
因此,当人工智能泡沫破灭时,加密货币的价格应也会下跌,而这不仅仅源自火速抛售的态势。加密货币和人工智能泡沫,都是被关于新技术打破旧范式的同类论调吹大的。如果人工智能局限性的证据,在市场暴跌期间开始扩散到公众意识中,对科技资产的更悲观情绪,很可能也会削弱加密货币的炒作。
这可能会促使比特币等庞氏骗局式加密资产崩盘,以及对资产支持型稳定币的挤兑。如果稳定币发行商被迫从银行提取现金储备,那可能会引发对这些机构的挤兑;如果它们被迫抛售自身储备中的国债,那另一个至关重要的金融市场,也可能被卷入漩涡。
专家或许不认为股市崩盘会引发金融危机,但万一他们错了呢?当系统中诸多环节都存在杠杆累积,且资产价格波动高度关联时,金融体系岂非如同火药桶,只要第一颗火星落下,便可能瞬间引爆?
当然,金融体系很可能会经受住人工智能泡沫破灭的考验,尤其是如果结局的到来是伴随着低沉的“嘶嘶”声,而非一声巨响。但我们不应寄望于前者。
作者Hilary J. Allen是美国大学华盛顿法学院法学教授
英文原题:Will the AI Bubble Trigger a Financial Crisis?
版权所有:Project Syndicate,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