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向来以美食天堂自居,小贩中心正是这片天堂的灵魂所在。这里不仅提供物美价廉的餐食,更承载几代人的味觉记忆与情感认同。

然而,近期一名TikTok博主对某些米其林小贩“难吃”的点评,在网络掀起巨浪。有人赞他“敢说真话”,有人批他“缺乏尊重”。一碗面、一盘饭的背后,所牵动的早已不仅是口味之争,而是整个数码时代中,“评论”与“伤害”、“真实”与“厚道”之间的伦理界线。

一、从专业评论到即时评断:媒体责任与网络乱象

我全职从事媒体工作30多年,长期负责副刊内容,美食报道是其中重要一环。在那个没有社交媒体的年代,评论人手中握的不是手机,而是一支笔。我们深知文字的力量,也明白每一篇评论背后,是厨师的心血、是餐馆的生存。

那时,评论讲究专业与建设性。若一道菜水准欠佳,我们宁可婉拒刊登,也不会借题发挥、哗众取宠。我们更会私下向厨师说明问题所在——是火候、调味,还是创意不足。待他们调整后,我们愿意再次试菜,给予进步的空间。

那时的评论,不是单向的批判,而是双向的对话。记者与厨师之间,不是对立关系,而是互相尊重的同行。

而今,许多网络博主缺乏这样的训练与伦理自觉,评论往往走向二元:“好吃”或“难吃”,“推爆”或“雷爆”。评语虽“真”,却缺乏厚度——少了厨艺理解、地域背景、食材限制的考量,也缺了对人情的体察。

当内容生产沦为点击游戏,食物不再是食物,而是流量的素材。于是,一句“我不会再吃”比细致分析更易于传播,批评变成表演,真诚沦为噱头。

二、味觉的时间感与温度:被遗忘的“趁热吃”

我常想起好几次试菜的场景:一桌菜上齐,同行们拍了近半小时——调光、找角度、加滤镜。拍完,菜已凉透。那一刻我忽然惊觉:“趁热吃”这三个字,竟在内容时代中被遗忘。

味觉,是时间的艺术。汤的温度、面的弹性、炸物的脆度,都是食物生命的一部分。当评论者为追求完美影像而牺牲品尝的黄金时间,所谓的“美食内容”已背离食物的本质。

说到底,食物的意义,本在人与人之间的温度,再好的手机也拍不出来。

三、诚实不是借口 厚道才是底线

我不反对批评。诚实,是评论的基石,但诚实不等于肆无忌惮。

新加坡的小贩多数不是为了成名,而是为了生活。他们凌晨起身,在高温与油烟中持续工作,只为守住一份手艺、养活一家人。当一句“难吃”可能影响他们的生计与尊严时,评论者必须自问:我的话,是建设性的意见,还是纯粹的情绪宣泄?

真正的专业评论,不在“是否中肯”,而在“是否公允”。公允,意味着你理解对方的处境;厚道,则是你在表达真实时,仍保留一份体恤。

四、评论的公共价值:从“个人口味”到“文化书写”

如果评论只停留在“我喜欢”或“我不喜欢”,那仅是个人感受的抒发。但当我们视评论为一种文化书写,它就具备公共意义。

小贩文化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评论者写下的每一段文字、拍下的每一帧影像,都在参与建构新加坡的味觉历史。因此,美食评论不仅是口感记录,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实践。

厚道,不是软弱或妥协,而是一种文化深度。

五、当言论自由遇上味觉伦理

社媒时代,人人都有发声的权利。然而,发声越容易,责任越重大。言论自由固然可贵,但若缺乏自律,自由终将成为集体的噪音。真正有价值的评论,应在“诚实”与“厚道”之间找到平衡——不阿谀,也不伤人。

因为美食从来不只是味道。它关乎记忆、关乎人情,也关乎我们是否愿意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保留最后一分温度,与敬意。

作者是自由媒体人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