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烑华:欧思礼路38号是新加坡历史起点

关于欧思礼路38号的去留,我想要用一句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建筑学者林徽因说过的话,作为我想要表达的开始:“古建筑是民族文化的见证,失去了便不可复得。”

新加坡从1965年独立以来,经历风风雨雨的60年,要说成功与否,世人皆可以通过它在世界的影响力去做判断。唯独当我们说到新加坡的文化核心是什么时,大部分国人都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这一点实在有点可惜。

去年陪孩子到土耳其城市伊斯坦布尔,参加一项国际科学比赛,当最后的颁奖宴会举行时,每一个国家的孩子都穿着代表他们国家的服装时,新加坡的孩子就只能穿着协会所设计的一件外套,说实在话有点不尽人意。从那时候开始,我便在想,新加坡的特色与民族性,到底是什么?

新加坡本来就是一个土地面积极小的岛国,在这一片土地上所累积的历史印记极为稀缺,除了在圣淘沙、福康宁公园、拉柏多公园的那几尊炮台,还有莱佛士酒店、旧国会大厦等建筑,自独立之后,似乎就没有什么值得纪念的地标性建筑物。欧思礼路38号,就是为数不多值得被保留下来的历史古迹,毕竟它不单单是一个开国领袖的私人住所,更是这个国家首届政府的发源地,历史价值不可估计。

我们放眼世界其他国家,美国就留有位于弗吉尼亚州的开国元勋华盛顿的故居。它的存在就像是提醒着人民,美国是经历过哪些困苦才得以独立,哪怕如今的美国和当时的美国已有天壤之别,却也磨灭不了华盛顿对于美国的贡献,由此也开始了属于美国的历史文化。从华盛顿故居被保留开始,美国不再只是不同国家人民移居的一片土地,而是渐渐变成一个拥有自己文化特色的国家。

再看看中国,不单单是政治人物的故居被保留下来,一些对于文化、科学、建设有贡献的名人,他们的故居都被完整保留下来。它们的存在,就仿佛提醒着所有建筑师、考古学者、文物保护人员,世界上曾经有人为了保护历史,付出那么多的心血。如今的我们,所有努力除了延续这一种精神,也一定可以造福下一代人。

逝者已逝,虽然建国总理李光耀在临终前决定把这一座房子留给子嗣,并且要求等到孩子都不愿意住了的那一天就可以拆除。但要知道,欧思礼路38号已不再是一座普通的住家,它更像是新加坡的精神所在。因为它曾经的主人,用尽一生心血,只为了让新加坡的人民可以吃得饱睡得安稳,可以站在世界舞台上,不逊色于任何人。

当然,我们可以把这一座房子轻而易举地拆除,然后在另外一个地点,或者博物馆里重建一座一模一样的房子,但就像林徽因所相信的:“历史一旦被拆毁,重建的只能是记忆的复制,而非文化的延续。”难道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去摧毁一件百年以后的古董,一件势必为后世人所铭记的历史古迹?

所谓文化,就是从一件件历史文物与古迹所叠加出来的产物,保留历史文物与古迹,就是传承文化、建立文化的最佳途径。新加坡的文化才刚刚起步,保护好欧思礼路38号,就是保护好新加坡历史文化的起点。望政府三思。

作者是职业会计师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