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宗教往往被视为人类精神世界的高塔,可提供价值体系、伦理根基与超越性的安慰。在环保与永续发展的论述中,宗教的声音也开始占据较特殊的位置:它可以不以经济效益为衡量,也不受政治周期所限,而是以“受造界”(编按:指自然环境和所有生物)的整体福祉为出发点。
此外,在环保议题上,宗教也与科学、政策、社会实践有着不同维度的互动,在探索宗教伦理与环保伦理的关联性之际,一些宗教领袖正尝试在信仰的深处,孕育出富有创造力、开放性与平衡的生态观,以回应时代的需要。例如,在联合国气候大会(COP)上,越来越多宗教领袖开始亲身介入气候议题;他们强调信仰并非远离现实的避风港,而是道德行动的催化剂。
在众多宗教传统中,天主教或许是近年最早系统化回应生态危机的群体之一。前任教宗方济各在2015年发表通谕《愿祢受赞颂》(Laudato Si’),将关爱地球提升为信仰核心议题,主张“人类与万物相连”,并强调生态危机的根源是灵性与道德的失衡。这部通谕不仅为天主教提供新的神学方向,也使宗教语言在全球气候政治中被严肃对待。
在教宗良十四世上任后不久,外界因此也开始揣测:这位历史上首位美国籍教宗,会否延续方济各在环保上的坚定立场?还是在地缘政治的拉扯与现实压力下,逐渐淡化“绿色教宗”的遗产?
不久前,他给出了答案。根据报道,在一场于罗马以南举办的全球聚会上,良十四世严厉批评那些“嘲笑谈论全球变暖的人”,并呼吁各国政府制定更严格的标准,以弥补已造成的环境破坏。他也希望,即将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能聆听大地的叹息,也聆听穷人的哀嚎声”。
良十四世在演讲中呼吁所有基督徒使自己“心意更新”,真正投入环保事业。他说:“我们无法在藐视上帝的受造物的同时,称自己爱那看不见的上主;也不能在不参与他对受造物的关怀时,自称为耶稣基督的门徒。”
良十四世不仅延续方济各的精神使命,还批准梵蒂冈将罗马北部的一片农地改建为太阳能发电场。计划建成后,梵蒂冈将成为全球首个碳中和国家。尤其在美国总统特朗普称全球变暖为“骗局”的时刻,良十四世的声明显得更具道德对照意义。
信仰的生态转向并非只存在于神学院或教宗的讲坛上。对一些信徒而言,气候危机早已不再是遥远的科学议题,而是触及信仰实践的核心问题:我们如何“爱邻舍”、如何守护上帝所造的世界?在极端天气、气候灾害与环境不公的现实中,不少信徒渴望宗教能给予方向,不只是灵性上的安慰,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引导。
在这种思潮下,“关爱受造界”(Creation Care)成为一些教会开始兴起的理念。它主张,环境保护不是附属议题,而是信仰伦理的自然延伸,可指向人类对受造界万物的责任。
前些时候,我在新加坡参加由年轻人发起的“关爱受造界大会”。活动由跨教派组织Our Father’s World举办,聚集牧者、神学教师与青年信徒。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不只是神学演讲的深度,而是年轻人眼中闪烁的认真,以及他们把“永续”与“信仰”放在同一个语境中讨论。
目前,面对全球气候危机的严峻现实,许多热衷环保的人感到困惑与焦虑,尤其当部分国家和企业在减碳与气候行动上出现倒退,社会动员的步伐变得缓慢时,要带来真正的转变似乎很困难。但如果政策与经济力量无法持久推动改变,信仰是否仍能提供方向和动力?
在大会上,一名牧者和神学专家就引述美国环境思想家詹姆斯·斯佩思(James Gustave Speth)的话说,面对贪婪、自私和冷漠,人类须要重新反思自身与受造界的关系。无论从何种宗教出发,这个世界或许需要一场更深刻的灵魂革命,协助人类找到他们在自然秩序中的角色。
这种觉醒也体现在文化作品中。最近我观看了日本导演蔦哲一朗的电影《黑之牛》,讲述一名农夫与一头黑牛相互理解、共生的故事。电影呼应禅宗《十牛图》的精神旅程:真正的领悟并非征服自然,而是与之共呼吸、同叹息。这份感受,与大会中对受造界的讨论不谋而合。
对于基督徒来说,《圣经》的话语提醒,对受造界的关怀,不须要等到危机来临才合理化,而我们在处理与自然界的关系时,更应倾向一种牧者式的照看与管理,而非掠夺。在新加坡这个土地稀缺、人与自然关系逐渐功利化的城市,谈”照顾土地“以及我们与土地之间的联系,或许显得不实际,但也许正因为这样的现实,我们更须要理解如何在主权与谦卑、科技与灵性之间找到平衡。
这种精神性与永续意识的结合,并不只在基督教传统中出现。近年一些本地企业和组织也试图在环境、社会、治理(ESG)框架下重新注入灵性元素。例如,最近参与由曹宝记集团首次在新加坡主办的“影响力周”(Impact Week),一系列以“人如何与自然共处”为主题的论坛和活动,都贯穿融合创办人、曹宝记集团主席第四代掌门人曹慰德长期研习和关注的道家思维与东方智慧。
活动邀请来自政商、教育与文化界的领袖对话,崭新的尝试让人看到,与身心灵健康相关的讨论,与现代永续概念不必完全割裂,而是可能互为补足。
当然,宗教在推动关爱受造界的过程中,并非没有陷阱。对信仰群体而言,环保热情若缺乏神学与伦理的严谨,可能演变为片面或不符合信仰本身的“选择性表达”。在倡导环境行动时,我们要明辨自身信仰的边界,也要尊重不同立场的人,耐心同行,循序引导,而非急于求成。唯有如此,关爱受造界才能真正扎根于信仰,非流于口号。
作者是媒体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