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泉庆:行至甲子 信步前程

建国60周年,新加坡从资源匮乏的岛国发展为第一世界的国际都市。最近星展银行更乐观预测,新加坡国内生产总值将在2040年翻倍增长;亚洲开发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新加坡明年经济成长为约1.4%至1.8%,彰显新加坡经济在贸易紧张局势下,依然保持一定的韧性。这不仅是国家和制度的辉煌成就,也凝聚企业与国人的心血智慧。

作为本地历史最悠久的商会之一,中华总商会有幸见证和参与建国历程,在明年迎来创会120周年之际,正是时候从历史温故知新,承前启后。

在经济发展上,新加坡一步步从贸易立国、工业化、国际化到知识型经济和智慧国的跃升,总商会亦与时俱进协助企业成长。1980年代,总商会积极配合国家推动以制造业为中心的多元化经济,涵盖贸易、交通、金融与旅游领域;1990年代,总商会发起世界华商大会、中小企业大会,致力打造连接全球华商网络的枢纽,放眼四海商机。

千禧年前后,面对亚洲金融风暴、恐怖主义崛起及美国次贷危机等挑战,总商会带领商家逆流而上,尤其掌握互联网和数码化时代的商机。期间的重要举措包括设立中国办事处、组织海外考察团、通商中国、商团中心等项目。这都呼应政府的23个产业转型蓝图的宗旨——在“创新、国际化、生产力提升、技能培训”四大范畴助企业深耕布局。

在国家建设上,总商会先贤经历日占时期与种族骚乱,深谙“先有国,才有家”的至理。建国初期,总商会曾筹款建设日占时期死难人民纪念碑与支持国防基金,鼓励青年男性服役。至今,总商会与政府密切协商,通过行业调查、财政预算建议与部长对话等机制,反映企业界与民间心声。历年来,多位总商会领袖受委为国会官委议员,巩固劳资政协作的社会契约。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国家的根基不止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与社会团结同样重要。建国初期,作为移民社会的新加坡华社,是以方言族群为主要认同,建国总理李光耀高瞻远瞩,推行“讲华语运动”,旨在团结华人社会,总商会鼎力支持。随着时代进程,总商会也于1993年正式废除方言帮派选举制,同时促进华商与马来、印度商会频密交流,深化族群和谐。

洞悉人才为岛国经济之本,1966年总商会基金正式成立并每年颁发奖学金,不分种族、言语、宗教,资助各族群品学兼优学生深造,今覆盖本地所有六所大学;1984年成立的总商会管理学院,则不懈培养商务华语和管理人才,为经济的现代化贡献。

天时、地利,更需人和

自1964年落成的总商会大厦,可谓历史的最佳见证者。大厦落成时由李光耀主持开幕,当时社会深受种族纠纷困扰,他鼓励华人落地生根,积极融入到多元种族的东南亚社会。2022年大厦翻新后,我们毅然设立“总商会华商文化馆”,旨在传承先贤的无私奉献精神,以及对维系社会和族群团结的重视和初心。

建国之初,李光耀总理亦曾对商界呼吁:“比起经商智慧,更重要的是勇气。”当在10年之内,让世界不仅视新加坡人为精明的商人,更是有毅力、韧性和决心的人——对自己与邻邦都行公义和正直之事。这将为新加坡在东南亚奠定根基。

今日新加坡的硬件建设已臻完善,而“软件”——社会团结、族群和谐与企业信誉的建设——却永无止境。面对复杂多变的全球局势与多元社会结构,我们须坚守支撑国家成功的核心价值——互信、互助、互惠精神。这不但是华商精神的内涵,也与黄循财总理呼吁建设的“我们为先”的新加坡精神同出一辙。

自上一届董事会就职,我们也勉励董事与会员今后在为人、经商与处事上秉承“爱国、诚信、传承、创新、聚商”十字核心信念。我们举办“商界之家,坚如磐石”的总商会大厦一甲子特展,向公众传扬先贤的美德,鼓励年轻一辈薪火相传;“饮水思源、共育贤才”筹款活动,筹得逾千万元支持“李光耀百年树人基金”的教育伟业;以及“落地生根:公民权之旅” 巡回展,回顾第一代公民的诞生过程和意义,强化国人身份认同与归属感。李显龙前总理在任内也曾题“再创辉煌”“聚商惠民”“诚信为本、效忠为国、创新为先、回馈为民”三幅匾额,肯定华商精神的价值。

总商会从落地生根到枝繁叶茂,已走过近双甲子的路程,这60年来为新加坡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我有幸见证这一精神代代相传——无数华商企业投身社区服务、捐赠公益事业,或凭着诚信勤奋,将企业做强做大,进军国际市场,创造就业良机。今年,政府宣布支持总商会和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开办华社领袖培训课程,计划培育100名年轻华社领袖,亦是深明华商精神薪火相传,对国家未来将有卓著贡献。

李光耀曾言:“总商会的历史,反映新加坡的历史”。国家的故事仍在续写,华商每尽一分智慧与努力,也在下一段伟大叙事中留下印记!

作者是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会长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