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踏入美国农产品展区,煎牛排的香味扑面而来。隔着走道的另一边,美国谷物协会的代表正高举啤酒杯,庆祝“签单”成功。
这是今年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现场,美国食品和农业馆星期四(11月6日)上午开馆不久,便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就在前一天(5日),中国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宣布,自11月10日起取消对部分原产美国农产品加征的关税,也将之前从34%降到10%的对美加征关税税率再延长一年。
在此之前,中国自今年3月10日起,分别对美国鸡肉、小麦、玉米、棉花加征15%关税;对高粱、大豆、猪肉、牛肉、水产品、水果、蔬菜、乳制品则加征10%关税。
对于远道而来上海参展的美国农产品厂商来说,中国官方这时的关税调整无异于一场及时雨。
美国谷物协会全球主席威尔逊(Mark Wilson)星期四在进博会现场见证中美企业达成合作后,在场边告诉我,一批高粱已经装船,正在运往中国途中。“希望这是个好兆头,以后有更多货物运来中国。”
加州葡萄酒展位前,等着品酒的中国民众排成长龙。据摊位上的小哥介绍,一瓶750毫升的红酒售价约150元人民币,尽管仍有超过70%关税,但相比关税率最高时的128%,已经“好了太多”。
自从2018年首届进博会以来,美国企业参展一届不落。中国近年的新消费趋势,也反映在美国展商带来的产品之中。伊利诺伊州的食品企业Kabod今年首次参展,带着甜品玉米面包和“咖啡小方”,来俘获中国年轻一代的甜食味蕾。
爱荷华州动物饲料和营养品企业Dynamite,则抓住近两年中国火热的宠物经济,带来各种各样的宠物益生菌、营养粉、免疫膏,只为宠一宠中国的“毛孩子”。产品精心选用当地原材料,一款保护宠物肠胃的胶囊,就以雪山流域的冷泉鳟鱼为原料。
在美国禽蛋出口协会展位,现场工作人员分享了一个中美禽类贸易的“冷知识”:中国从美国进口最多的禽类产品不是鸡胸、鸡翅或鸡块,而是鸡爪。工作人员还附赠一条分辨秘诀:“只要个头大的、重达40多克的,那一定是美国鸡爪。”
过去几个月,中美高层官员在谈判桌前相互角力。与此同时,成千上万只美国鸡爪出现在中国家庭餐桌上。啃着鸡爪时,不知有多少中国民众会意识到,这是一只来自大洋彼岸、跨越上万公里才抵达的“舶来品”?
就像这只餐桌上的鸡爪一样,即便贸易战此起彼伏、关税时高时低,中美进出口商之间的生意从未停歇,在细到毛细血管里的贸易分支中寻找合作机会,在利润已经算很薄的农业领域,也能挖到新商机。
这也正如今年的进博会。几个月前的筹办参展阶段,正是中美贸易战剑拔弩张之际,但美国企业参展面积超过5万平方米,连续七年位列所有参展国之首。上海美国商会和美国农业部设立的“美国食品与农业馆”,连续三年亮相进博会。今年展区面积达350平方米、参展商19家,两项数据均创下新高。
这些数据的背后,是中美经贸关系的一个切面:两国经济高度互补。美国企业不愿丢掉、也丢不掉中国市场。美国谷物协会全球主席威尔逊毫不讳言,他这次来到上海,是为了守护“过去43年来的友谊”,“也要不断提醒人们,我们一直都在,我们哪儿也不去……”
近两个月成为舆论焦点的大豆问题,在进博会上是另一番景象。虽然中国9月“颗粒未入”美国大豆,但美国大豆出口协会一名行业人士透露,美国大豆精炼率高、精炼成本低,有着巴西等其他产地大豆无法取代的优势。因此,即便中国一度暂停进口,美国业者也不担心,“我们只等着放宽限制,双方本来就是互补的市场。”
中美经贸关系的另一个切面是:在双方关系回暖、进博会现场一片祥和之下,一切似乎没变,但又都变了。中美战略竞争的大背景,决定了经贸往来的那根弦仍将长期绷紧。
经过两个90天关税休战期后,中美迎来一年的关税缓和。12个月的安稳,相比三个月喘息,的确好了太多。但在那之后,两国经贸间的不确定性仍将长期持续。
上海美国商会会长郑艺在展厅里告诉我,2023年进博会期间,中美签署的合作协议达5亿多美元;去年,这个数字更是飙升到7.11亿美元。
我问郑艺,今年的预期是多少?他没有立刻给出数字,只说希望能再破纪录。“即使有釜山(中美元首)对话,但企业没那么快签单,还是需要一些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