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在头版披露美国总统特朗普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是强硬谈判者、将习近平送到红旗车前话别等中美元首会晤细节,报道由长期负责习近平新闻的人民日报社最年轻高层杜尚泽撰写。
星期五(10月31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在头版刊登题为《微镜头·中美元首釜山会晤 “对话比对抗好”》的文章。
文章称,中美两国元首星期四(10月30日)在韩国釜山的握手镜头向世界。时隔六年再度会面,习近平首先问候:“很高兴又见面了。”
特朗普回应说:“很高兴再次见到你。我肯定我们今天会有非常成功的会晤。”文章写道:“说到这儿,他笑着看向习近平主席:‘但他是个很强硬的谈判者,这可不好。我们彼此之间非常了解。’”
文章说,中美元首会晤地在机场蓝屋贵宾室,“不拘形式,却又传递着深意”。
两人进屋落座后,文章形容:“屋子不大,跨越太平洋的一次深谈,在咫尺之间。中美关系的走向,系于会晤厅桌子的两侧,也系于17亿多中美人民的共同抉择。”
文章说,习近平“纲举目张,亮明中国立场”:“中国的发展振兴同特朗普总统要实现的‘让美国再次伟大’是并行不悖的,中美两国完全可以相互成就、共同繁荣。两国做伙伴、做朋友,这是历史的启示,也是现实的需要。”
文章认为,未来描绘2025年的中美与世界时,这一篇章有席卷全球的经贸摩擦,但更具历史意义的,是在关键时刻对中美关系的再校准、再擘画。“对话比对抗好,习近平主席这句话,或许是这场持续了100多分钟的会晤,最生动的写照。”
文章也提到会晤结束后的细节,称两国元首神情轻松走出蓝屋贵宾室。特朗普又同习近平低声耳语几句。红旗车停在台阶下。“接下来的一幕,令现场记者颇感惊喜:特朗普总统将习近平主席送到红旗车前,再次话别。”
文章最后说:“尽管仍有诸多不确定性,但历史记下了这一笔:会晤结束三小时后,中美吉隆坡经贸磋商联合安排公布。“暂停实施”“妥善解决”等字眼,正将中美关系乃至全球经济的指针,拨向新的刻度。”
这篇报道的作者是杜尚泽和胡泽曦。人民日报社8月更新的“领导介绍”栏目显示,1981年10月出生的杜尚泽,在人民日报社工作逾20年后,已任人民日报社编委委员兼政治文化部主任、北京分社社长。这是人民日报社高层名单中首次出现“80后”成员,也是目前中国中央正部级部门机构领导成员中少有的“80后”。
公开信息显示,自习近平2012年11月就任中共总书记以来,杜尚泽便长期负责采编《人民日报》有关习近平的新闻,包括习近平出访的随团报道。
杜尚泽曾在2014年以“杜小杜”的笔名撰写广为传播的《习奥瀛台夜话》一文,在文中以“习大大”称呼习近平,披露他与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中南海的私下互动。她也曾将习近平对外国政要脱口的上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做成报道,后被中国官方视作习近平金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