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心祎:传承,不止于财富——从“Stewardship”谈家族、企业与社会的责任

日前我受新加坡社区基金会邀请,出席一场主题为“基业长青——传承遗产,守护世代”(Built to Last——Sustaining Legacy and Stewardship Across Generations)的财富传承英语讲座。讲座汇聚企业家、法律及金融界代表,探讨的重点不是财富如何分配,而是制度如何完善、责任如何延续。

这个题目让我印象深刻且深有感触。在中文语境中,我们谈“传承”,往往首先想到的是财富、产业或地位的延续;而在英文中,“Stewardship”一词,原意是“受托管理”,应用到财富传承中,它所传达的精神,是财富的持有人并非永久的拥有者,而是被赋予管理与延续责任的人。财富与资源的真正价值,更在于被妥善管理并代代传递。

这种思维的转变,也许正是家族、企业乃至社会得以“长久存在”的关键。

在家族层面,这指的是财富的管理权,而非占有权。在许多华人家族中,创富一代往往是“从零到一”的英雄。他们靠勤奋与远见积累巨大的物质成就,也因此更倾向于紧握控制权。然而,从财富传承的角度看,能让家族长久延续的,从来不是财富数字,真正的挑战并非“财富能留给谁”,而是“管理的能力能否延续”。

“Stewardship”强调的,恰恰就是管理权的托付,而非所有权的执念。在成熟的家族体系中,很多创始人会逐步建立治理结构,通过信托、家族宪章或基金会等制度安排,将财富管理制度化,形成“有人决策、有人监督、有人执行”的分层结构。这样的设计,不是削弱控制,而是让家族财富从“个人意志”转化为“制度治理”。

在新加坡的家族信托与家族理财办公室制度中,这种“受托式治理”被具象化为法律框架。通过专业受托人、独立投资顾问与合规机制,家族的财富得以由制度而非个人意志延续。当创富一代能以“管理人”的心态看待自身的成就和财富,传承便不再是简单交棒,而是责任托付。

从创始者到“受托管理人”,同样的精神,也适用于企业。

在亚洲,家族企业占据重要地位,却普遍在第二代或第三代交班时面临困境。问题往往不在继承人的能力,而是创始人未能建立“管理而非占有”的传承机制,未能从“掌控者”转为“受托者”。

在企业的语境中,“Stewardship”意味着创始人并非财富的最终持有者,而是受托代表团队、股东与社会,共同管理一份事业。制度化的董事会、家族信托持股架构、基金会型股权安排,都能在治理上实现“可持续的掌控”。当企业的成长与利润被视为公共成果时,权力的行使便必须伴随制度的制衡。这也是现代公司治理的精神所在——唯有股权、经营与监督分工明确,企业才能真正“Built to Last”(基业长青)。

相反,当企业被过度个体化时,决策往往随情绪而动,战略缺乏延续性。许多亚洲家族企业在创始人离开后迅速式微,并非缺乏资金,而是缺乏“Stewardship”的文化,没有建立“谁来管理”和“如何治理”的长久秩序。

因此,企业的传承并不是权力的移交,而是责任的接力。这份责任,既包括对员工与合作伙伴的承诺,也包括对企业社会价值的长期维护。在这个意义上,企业家既是财富的创造者,更是社会资源的管理人。

每个人都是社会财富的“管理人”

当“Stewardship”扩展至社会层面,它就成为一种公共精神。

成熟的社会,不仅在财富的积累中追求效率,更在资源的循环中建立信任。制度的力量,在于把善意与责任制度化,让个人的慷慨不随代际消失,而以结构化方式延续。

在新加坡,慈善信托、社区基金会、永续捐赠基金等机制的存在,正体现这种精神。它让个人的财富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形成循环:企业家在成功后设立基金支持教育与研究,家庭通过基金会支持弱势群体,普通公民通过社区项目贡献时间与专业。

这种由个人延伸至社会的“Stewardship”,让财富超越个体层面的积累,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能量。在更广义的层面上,每个人都是社会资源的管理人。我们所拥有的机会、知识与资源,并非永远属于个人,而是来自社会、也应回馈社会。

这种心态的转变,能让社会更平衡、更有韧性。当“管理责任”取代“绝对占有”成为主流价值时,社会财富的分配与传承,也会更加健康。

无论是在家族、企业,还是社会层面,财富都只是表象。真正决定传承能否延续的,是背后的制度与心态。家族信托的制度、企业治理的架构、社会公益的机制,本质上都是在寻找同一个答案——如何让财富与责任同时延续,并让信任得以代际传递。

“Stewardship”提醒我们:财富的拥有是暂时的,责任的传递才是永恒的。在一个法治健全、制度完善、重视治理的社会中,财富不只是增长的结果,更是信任的延续。当个人的意志转化为可持续的治理架构,当制度保障了责任,责任便能托起价值。这才是传承最深的意义。

作者是新加坡资产管理机构负责人 / 信托规划师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