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拯救马来西亚,就需要发起一场‘放下手机运动’,口号是:‘放下手机,立地成人!’”
“在21世纪浮躁的网络时代,想要发掘智慧和批判性思维潜能,就务必回归宁静的培育。”
适逢马来西亚接连发生谋杀、轮奸、性侵、霸凌等校园悲剧的10月,回看七八年前写下的这些文字,再环顾当今社会的教育环境,竟愈发显得真切,令人感慨。
当时提到的“年轻一代对道德、社会感的反省能力”“浮躁网络社会”等问题,是日趋严重且未见刹车迹象;当时引用的各国研究成果,也已揭示平日长时间使用智能手机和诸如脸书等社媒平台对社会,尤其是青少年和年轻群体造成的诸多弊病:专注力低落、较少自我反省、思维肤浅、不看重伦理道德、睡眠障碍、焦虑、抑郁症状等。
10余年前,这些研究成果开始浮现之际,许多公共卫生专家和决策者还未确定,社交媒体和手机是否为这些问题的根源,对是否采取措施,遏制情况恶化,仍持观望态度。
10余年后,世界卫生组织2025年9月数据显示,全球10岁至19岁人群中,约七分之一患有抑郁和焦虑症等精神障碍。美国2023年数据表明,约530万名12岁至17岁青少年(占该年龄段20.3%)患有心理健康或行为障碍。马来西亚2022年度《全国健康与疾病暨青少年健康调查报告》显示:青少年计划自杀(10%)和自杀未遂发生率(9.5%),较2017(7.3%、6.9%)和2012年(6.4%、6.8%)显著上升。新加坡2024年《全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National Youth Mental Health Study)表明,近三分之一15岁至35岁青年持续存在空虚、紧张或情绪低落症状,其中14.9%出现重度及以上抑郁症状,27.0%存在重度及以上焦虑症状;同时,新加坡京华基督教青年会报告指出,2024年中小学生因心理问题求助人数,较2023年增长26%。
经过10余年智能手机和社媒平台的广泛渗透,由“电子保姆”陪伴成长的A世代(编按:以2013作为出生年开始年份)正深陷焦虑、抑郁、专注力短缺、行为及情绪障碍、自伤、自杀倾向等心理危机。长时间沉浸于各类暴力、情色等碎片化网络信息,不仅加剧身心健康风险、削弱深度思考能力,更损害人们的同理和自我觉察能力。A世代当前困境,和10余年前的研究结论高度一致;近期研究进一步表明,13岁前拥有手机与较差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关联;心理问题加剧和社媒长时间使用和成瘾程度存在显著相关。英国一项针对3340名11岁至19岁青少年的最新研究也证实,这些患有心理问题的青少年不仅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更长,情绪状态也更容易受到网络反馈的影响。
面对这全球性威胁,澳大利亚将于今年12月率先禁止16岁以下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体;丹麦、挪威、意大利、西班牙、法国等也正陆续计划跟进;马来西亚政府考虑禁止16岁以下儿童开设社媒账户,并推行校园手机禁令;新加坡则通过《孩童屏幕使用指导原则》,建议限制12岁以下儿童的屏幕时间。这些措施包括禁止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体、限制手机使用时间,并要求科技企业承担产品安全责任,共同合作遏制这一持续升级的新时代危机。
个人支持“16岁以下社媒禁令”,也主张“立法禁止小学生拥有智能手机”。成人尚且难抵网络诱惑,何况天性爱玩的少年儿童。这些举措虽在执法宽松的国家推行困难,但对社媒和手机的身心危害必须防患于未然,不应等到积重难返时才着手应对,否则影响将延续至成年。
面对这种两难窘境,对儿童青少年“软”(协助数码素养提升、提供更多回归真实社交的环境)、“硬”(强制立法禁止、惩处犯规者)、“韧”(家长身教为榜样、倡议社区家长共同集体承诺,不为小于13岁孩童购买智能手机)三管齐下,将是未来新一代身心灵危机的可能出路。
这是一场须要持之以恒的长期守护战,只要政府、家长、学校、社区连成一气,坚持让孩子回到户外游戏、亲近自然、同伴互动、社区服务、书本阅读的生活,未来就充满更多希望。
作者是马来西亚蒙纳士大学客座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