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炎:高市早苗“台湾有事”的核意图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前所未有地将台海危机与日本自卫队可能出兵,公开联系在一起,并且在中国的反制之下依然拒绝撤回言论,不仅可被解读为向北京与华盛顿发出的强硬信号,也可在“马基雅维利式”的视角下,被视为推动日本安全均势长期转变的国内战略的一部分。

日本面临一个根本矛盾:周边战略环境急剧恶化(主因为中国、朝鲜、俄罗斯的变化),但国内社会的共识仍在宪法与心理层面保持和平主义。任何重大的战略教义转型,都必须事先制造公众的接受度。通过高调提出“台湾有事”,高市可能正在尝试加速日本国家安全“正常化”——为军力扩张、宪法解释修订、美日作战一体化加深,甚至在极端情境下,为未来的核能力铺设政治基础。

这一解读并非声称她当下就意图让日本立刻拥核,而是认为她的言论是在刻意提升威胁感,从而创造政治空间。在此逻辑下,北京的反制——即便只是经济层面的,都成为有用的催化剂。一旦日本公众将中国内化为“生存性威胁”,那些过去的禁忌政策(先发制人打击能力、武器出口、核武讨论)便开始变得可以公开讨论。这就是马基雅维利式的逻辑:通过制造危机来推动转型。

高市早苗的言论在战略上之所以非同寻常如此重要,有三个原因:一、她是数十年来第一位明确将“台湾有事”与“日本出兵”公开挂钩的现任首相;二、她在明知会引发中国强烈反应的情况下选择公开表态;三、她拒绝撤回言论,并强调日本立场未改变。

在日本传统的外交行为模式中——谨慎、模糊、回避正面冲突——这种表态属于重大偏离。她的声明恰恰出现在以下大趋势之下:一、美日同盟正走向作战一体化,表现在情报监侦、反击能力、联合指挥方面;二、日本国内舆论正向“视中国为威胁”变化,对提高国防开支的支持上升;三、自民党右翼认为实现安全正常化的历史机会已经到来。

高市本身意识形态强烈、鹰派、具有历史修正主义倾向,长期主张修宪、有攻击型能力与更强的军事姿态。从马基雅维利式视角看,她在制造威胁以推动舆论转向。在马基雅维利的理论中,领导者通过制造“迫近威胁感”来巩固权力与重塑制度。台海问题尤具适用性,因为地理上近在咫尺;对贸易、半导体与地区稳定影响巨大;涉及美日安保条约义务;中国的反制可预测,且会被日本公众直接观察到。

因此,可能的操作机制是一、释放强硬信号,引发中国的愤怒与经济报复。二、通过营造“中国具有胁迫性。日本很脆弱。只有强国才能生存”意识,提高国内威胁感;三、扩大国家安全共识,一旦恐惧被内化,公众将接受:更高的军费、武器出口放宽、与美军指挥体系一体化、反击能力/军事姿态调整,以及修改宪法第九条;四、开启核武讨论,而非立即拥核。日本的潜在核能力众所周知:庞大的钚库存、先进的运载技术、顶尖的技术人才,但公众反对程度仍高。若领导者想推动未来有可能的核武化,就必须逐步推动“奥弗顿窗口” (Overton window,编按:指一段时间内大多数人在政治上可以接受的政策范围) 民众心理从“绝不” ,往 “理论选项” ,再到 “若中国越界则可考虑”的方向移动。高市的“刻意挑衅”将加速这一心理变化。

为何核武化可能从此逻辑中产生?因为日本的战略地位正在恶化,中国在几乎所有常规军事类别的数量优势明显;美国的延伸威慑因国内政治极化与“美国优先”倾向,而显得不再绝对可信;朝鲜拥有核武;韩国公开讨论拥核;俄罗斯敌意增强且是核大国。

在未来10年内,日本可能面对一个只有“主权级威慑”才能确保生存的环境,尤其是在美国承诺不确定的情况下。对鹰派领导者来说,塑造国内对核武器的接受度,需要长期心理建设,提高台海危机的政治显著性正是一种工具。

高市或许并不打算立即推动拥核,但她或许意图推动让日本接受一个逻辑:国家必须不惜一切手段确保生存。一旦这种逻辑被接受,核武便不再是禁忌。

中国反制的悖论

北京的强硬反应可能正强化高市想要的叙事,包括经济报复等于中国“霸凌本质”的证据;外交谴责等于“中国干涉日本主权范围内的防务讨论”;军事示威等于“日本处于危险中,需要威慑力”。因此,北京在无意间成为日本鹰派的扩音器。

高市是否具备这种战略思维?她有三项相关特质:一、强烈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二、长期隶属于自民党最鹰派的派系;三、崇拜英国前首相撒切尔等强硬领导人。她相信政治意志而非民意,才是国家崛起的决定力。所以她必须与安倍之后更温和的继任者以及岸田的谨慎路线做区隔。她的目标可能是成为终结战后和平主义的首相。制造危机正是马基雅维利式路径。

这种马基雅维利式解读虽具启发性,但并非唯一解释。她可能只是被动反应,也可能只是回应美日同盟的期待。她也可能是真心对中国的威胁感到忧虑;或是出于在外交上误判;或出于国内政治定位,而做出象征性发言。但从她的职业轨迹——历史修正主义、鹰派、愿意激怒北京来看,这步棋具有战略性而非偶然性。

核武化是她的最终目标吗?未必是近期目标,但在马基雅维利式框架下,高市可能在刻意利用台海危机作为政治工具,激怒中国以触发反制,调动日本的恐惧感,推动舆论走向“全面国家安全”,为未来可能的核威慑创造条件。

换言之,她并非今天就主张日本拥核,但她或许正在创造让核武化在明日变得可被接受的政治心理。

作者是南洋理工大学经济学荣誉教授、政治经济学者。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