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官方上周释放出要防止“返乡滞乡”的信号,结果消息一出,舆论开始沸腾:有人说这是在限制老百姓回乡生活;也有人认为,这是为了稳住地方上的脱贫成果、避免返贫的必要之举。
事缘中国农业农村部11月13日在云南楚雄召开一场工作会议,重点讨论全国乡村工匠培育暨脱贫人口务工就业“两稳一防”。
“两稳一防”指的是稳定脱贫人口务工规模、稳定其务工收入,防止因失业导致规模性返贫。
会议强调,要继续实施返乡回流脱贫人口促就业专项行动,避免出现规模性返乡滞乡。
“规模性返乡滞乡”这一表述在中国官方文件中并不常见,因此会议内容曝光后,迅速在网上引发讨论,不少网民将这理解为官方“阻止返乡”。
所谓返乡,是指城市人口反向流动至农村,滞乡顾名思义则是形容因缺乏就业机会而长期滞留农村的现象。虽然公开资料中尚未看到“规模性返乡滞乡”的迹象,但官方在高层会议中专门点出,显示这一问题已被认为具有潜在风险,需要提前预防。
事实上,这种趋势并不难理解。在经济下行、中小企业倒闭、就业困难的大环境下,越来越多中国年轻人感叹“在城市累死累活,每个月挣3000元,不如回乡种地、做自媒体”。
因此,一些网民质疑:“现在找工作这么难,在城里失业难道也不能回家吗?是不是管得太宽了?”
不少人也认为,相比城市的快节奏和高生活成本,乡村反而更有“性价比”:种地有补贴、养殖有扶持,生活成本低、空气质量好,日子过得不紧不慢,吃穿也不用发愁。
网上随即出现一种推测:若大量人口返乡,可能导致城市房产被抛售、岗位出现空缺、消费持续减少,进而削弱经济活力,政府因此会担心出现“返乡潮”。
另一方面,部分网民也认为有关官方口径稍显突兀,因为这与半年前仍在全国推广的“返乡创业”形成鲜明对比。
今年2月,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文秀指出,全国返乡入乡创业人员已超过1200万。中国人社部部长王晓萍也在3月强调,要支持青年创新创业、推动农民工返乡创业,以更好释放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
中国国家发改委就业司9月还在湖南平江召开返乡入乡创业工作现场会,要求推动返乡入乡创业“量质齐升”,形成“人才回归、资金回流、项目回迁”的良好局面,从而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就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据《湖北日报》报道,今年前10个月,湖北新增返乡创业市场主体9万5400个,同比增长51.43%,带动就地就业24万5300人,同比增长30.99%。
由此可见,官方本来是希望通过城市人口返乡来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不过,返乡若达到一定规模并出现躺平式“滞乡”,不仅无法吸纳就业,还可能反向加重社会经济压力,这显然不是决策层希望看到的局面。
返乡等于返贫?
况且,并非所有“返乡”都能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正向力量。据财新网报道,规模性返乡滞乡的主体是因就业困难被动返乡的务工人员,而非主动返乡的创业者,两者之间存在本质区别。
通俗来说,官方不愿看到的局面是:务工人员返乡并非为了创业、投资或带动当地经济,而是在城市就业受挫、无奈之下回到家乡。他们回到农村后,往往难以找到稳定工作,不仅难以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反而可能进一步加剧农村就业机会不足、收入偏低等原本就存在的结构性问题。
这类务工人员大多学历不高,在城市主要从事建筑、制造、服务等行业。随着房地产行业持续下行,建筑业就业尤受冲击,中国数千万依赖此行业的农民工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至2023年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人数减少了976万人,其中,单在2022至2023年就减少了650万人。此外,2023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97亿人,建筑农民工占比15.4%,较2021年的19%明显下降。
2025年以来,多地返乡农民工数量显著上升。例如,湖南省的劳务输出大县衡阳县在春节前后多达18万3000人返乡,其中超过4万人未能按时返岗。
在官方看来,中国之所以能在2020年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创造了高层所谓的“人间奇迹”,关键在于近3000万脱贫劳动力通过外出务工获得了稳定收入。可如今,这些人若在城市失业后返乡,就无法再获得稳定工作和收入,极可能重新陷入贫困,之前大力宣传的全国实现脱贫,就难免显得是镜中花水中月。这或许是官方要防止“规模性返乡滞乡”的背景所在。
而返乡滞乡的根本原因,并非个人能力或意愿问题,而是结构性经济矛盾。目前,城乡收入差距依然明显。中国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2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2万零133元,远低于城镇居民的4万9283元。对许多家庭而言,不外出务工就意味着收入骤减,甚至没有收入。
但在经济放缓的当下,城市工作岗位减少,务工人员不得不回乡。要真正缓解“返乡滞乡”现象,根本在于缓解就业压力,提升城市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中国官媒《环球时报》前总编辑胡锡进就指出,全面振兴城市民营经济,吸纳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才是防止出现大规模返乡滞乡的根本路径。
他认为,建筑业低迷后,务工人员的就业将更多依赖城市发展和治理体系的扩张性安排,因此城市需要扩大就业,并主动创造适合农民工就业的岗位。
胡锡进还呼吁,城市应承担起带动农村发展的责任,“巩固中国城镇化大潮中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大格局”,从源头解决返乡滞乡问题,让农村的发展更有质量、更可持续,成为现代化进程的一部分。
归根结底,“返乡滞乡”暴露的不是个体“躺平”,或对城市生活失去兴趣,而是城乡在就业结构、经济机会、公共服务等层面存在的深层失衡。政策的出台固然是回应问题的一种方式,但药方是否有效、是否符合现实需求,最终仍由社会和民众用自己的选择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