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日关系日趋紧张,中国官方媒体《中国日报》旗下短视频账号“起底工作室”播出一条冲绳原住民的采访视频,给民间蠢蠢欲动的“琉球地位未定论”再添一把火。
视频中的受访者是冲绳原住民、汉名为魏孝昌的琉球音乐人比嘉孝昌(Robert Kajiwara)。他在访问中说,日本首相高市早苗的“台湾有事”言论“几乎等于对中国宣战”,冲绳人对此也很担心。
他说,日本对琉球进行殖民统治,但二战结束后,琉球却未能如其他被占领的主权国家一样恢复独立。“1879年,日本违背琉球人民意愿,入侵并吞琉球,强行将其改名为冲绳县,这就是日本殖民琉球的开始。”
琉球国位于台湾岛和日本九州岛之间,在明清时期曾同时向中日两国进贡。1879年,日本“废藩置县”,将琉球改成为“冲绳县”。二战后,冲绳由美国托管,1972年归还日本。由于在不同历史阶段多次转换归属,受到中日美三方政治力量影响,冲绳成为日本版图上一个历史渊源特殊的存在。
中国学者认为,琉球在近代并入日本的过程充满争议、日本方面“琉球属日”的法理基础模糊;民间声音也提出,在日本对台湾或钓鱼岛等问题上立场趋于强硬时,北京可以抛出“琉球主权”问题进行反制。
“琉球学”兴起
早在2013年,中日就钓鱼岛(日本称尖阁诸岛)争论不休,《人民日报》等官方媒体发表学者论述,提出“冲绳主权未定”论,称“不仅台湾及其附属诸岛(包括钓鱼岛列屿)、澎湖列岛要回归中国,历史上悬而未决的琉球问题也到了可以再议的时候”。
美国之音报道指出,《波茨坦公告》并未将琉球明文列入日本的主权范围内,而中国是二战的战胜国,也是部分人士主张“冲绳(琉球)地位未定论”的原因之一。报道引述台湾辅仁大学日文系特聘教授兼日本暨东亚研究中心主任何思慎称,台湾海峡两岸都认为琉球地位存在国际法上的瑕疵。
随着中日关系起伏,中国学界对琉球的研究兴趣增加,并得到官方支持。去年,大连海事大学成立中国首个“琉球研究中心”;今年9月,福建师大的“琉球学”学科入选中国社科院中国历史研究院“绝学”学科扶持计划。
学者的研究围绕琉球与中国的历史关系和交流,也衍生出对“琉球地位”与国际法问题的探讨。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徐勇去年发表的《近代日本殖民主义与琉球复国问题研究》论文提出,琉球被日本侵略灭国,后复国失败。而21世纪,琉球“复国诉求已达到理论化、社会化、普及化的完善境界”;中国与琉球有上千年的往来交流,因此近代琉球民族的灭国、现今琉球人之复国愿景,也直接牵动中华民族的关注。
香港《星岛日报》评论称,琉球研究逐渐升温,并正式进入大学,有官方影子,也离不开地缘政治变化。日本近年提到“台湾有事等于日本有事”,介入台湾议题,北京也可能以牙还牙,打出“琉球牌”,以不承认冲绳为日本领土进行牵制。
官方频提琉球历史
与学术发展同步,中国官方也更频繁地提出琉球历史相关的表述。
2023年6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他亲自批准建设的中国国家版本馆进行参观访问。《人民日报》报道,工作人员向习近平介绍一本明代古籍《使琉球录》,上面记录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属于中国版图的早期版本著述”。
习近平说:“我在福州工作的时候,就知道福州有琉球馆、琉球墓,和琉球的交往渊源很深,当时还有闽人三十六姓入琉球。”
“闽人三十六姓入琉球”指的是1372年起,明朝从福建派遣由三十六个姓氏组成的移民群体赴琉球定居,承担朝贡事务、典籍翻译、礼仪管理与中琉交流等职能。
针对习近平主动提及琉球王国与福建历史,BBC中文网引述台湾的国际政治学者林泉忠分析,这是北京发出信息,“在中日关系并不和睦的当下,中国跟琉球可以有特殊的友好关系;再来就是琉球地位究竟属不属于日本,应该也可以讨论”。
同年7月,冲绳县知事玉城丹尼访问北京,受到中国高规格的接待。玉城丹尼还到北京市郊外的琉球国墓地遗址进行祭拜。这个墓地安葬着清朝时期因生病或事故而死去的琉球人。这一度在中国社交媒体上激发“寻找琉球遗迹”热潮。
今年10月,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孙磊在发言中说,日本应“停止对冲绳人等原住民的偏见与歧视”,第一次在国际场合上将冲绳人民定性为“原住民”,引起日媒反对。
《产经新闻》11月12日发表社论称,冲绳县民不是原住民,中国“歪曲历史、挑拨日本内部矛盾”,要求收回发言。社论说,中国近年来不断暗示“琉球地位未定”,此次孙磊的发言是对这一论调的延伸,因此必须“在源头上遏制”。
中国舆论则为此叫好,称“原住民”一词戳到了日本“痛处”,因为联合国语境下的“原住民”意味着自决权、土地权。
中国如何打冲绳牌?
曾在冲绳的琉球大学任教多年的林泉忠,2023年7月在香港《明报》撰文说,北京应当不会在可预见的未来,正式提出不承认冲绳是日本领土的新立场。他认为,除非日本未来高度介入台湾问题,否则北京不会贸然打“冲绳牌”。
但有观点指出,日本正在更进一步介入台湾问题。高市早苗本月称,如果“台湾有事”,且伴随武力攻击,有可能被认定为“存亡危机事态”,日本自卫队可行使集体自卫权。这一言论引发北京强烈抗议,《人民日报》称这是日本领导人80年来首次在台湾问题上表达试图武装介入的野心、首次对中国发出武力威胁。
中国官方严正抗议、谴责,并祭出一系列“划红线组合拳”,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民间舆论不断呼吁中国应该表示“琉球有事、中国有事”,但除了《中国日报》在短视频平台的访问视频之外,官方至今并没有提起冲绳议题。
美国《外交家》杂志在《中国关于冲绳和琉球群岛的叙事》一文中提出,当前中国进行的是舆论战。一方面, 中国借“琉球地位未定论”,在冲绳与东京之间制造裂痕,也反制西方的“台湾地位未定论”;另一方面也通过渲染美军基地的负面影响,营造“冲绳对抗东京与美军”的叙事。这一信息战的根本目的在于动摇美国主导的战后秩序,服务于北京的对台政策及突破第一岛链战略。
冲绳仅占日本陆地面积不足1%,却承担七成多在日美军驻扎量。BBC报道指出,中国崛起后,冲绳是美国“第一岛链”防堵中国的重要关口。
日本的治理架构机构研究员王彦麟说,二战期间冲绳卷入战事,死伤惨重,冲绳不希望再次因为“台湾有事”而沦为战场,北京的最终目的是扰乱美军的基地搬迁或军事建设,以拖累日本跟美国的行动。
整体来看,中国希望借“琉球议题”在舆论上对日本形成牵制,但似乎没有必要直接提出领土相关的立场或主张,只要广而告之,随时保有这张牌,就能达到一定的战略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