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六号月背样品研究再出成果,首次发现晶质赤铁矿。
据新华社报道,中国国家航天局星期天(11月16日)公布,科研团队通过分析嫦娥六号从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采回的样品,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通俗地讲就是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也会“生锈”。
研究同时确认了月球的“铁锈”,即原生赤铁矿颗粒的晶格结构以及独特的产状特征,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这一研究首次利用样品证实了在超还原背景下月球表面存在赤铁矿等强氧化性物质,揭示了月球的氧化还原状态以及磁异常成因。
本次研究成果由山东大学行星科学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云南大学科研人员共同完成,得到国家航天局月球样品的支持。成果已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进展》上,将为后续月球科学研究提供重要科学依据,深化对月球演化历史的认知。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