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上“大风车”助沿海省份加速脱碳

在山东东营黄河三角洲入海口附近,一座约50多层楼高的白色巨无霸“大风车”,矗立在一望无际的滩涂上,这是全球目前最大装机容量的26兆瓦级海上风电机组。

记者9月中旬随中国国务院新闻办组织的媒体团到访时,这座海上巨无霸风车刚刚完成安装不久,正处于调试阶段。“超级大风车”10月29日正式并网,比百米赛道还要长出50多米的巨型叶轮转动起来,向电网输送清洁电力。

研制海上“大风车”的东方电气风电股份有限公司风电研究设计院副院长羊森林向媒体介绍,26兆瓦风电机组可抵御17级超强台风,大容量机组也是推低度电成本(指生产每度电所需成本)的关键因素。机组入网运行后,叶轮转上一圈,可发电62度,一年发电量足够供5万5000户家庭全年使用。

在双碳目标的带动下,中国须生产更多绿电,来支持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AI)、电动车等产业。尤其在用电负荷高、面临能源结构转型压力的沿海区域,能够就近消纳、成本也极具竞争力的海上风电,正成为脱碳的重要力量。

海上风电不占用任何陆地资源,且风能资源充裕,同时也是一种成本低又安全的能源。随着相关技术趋于成熟,海上风电日益被视为全球脱碳的核心。

全球风能理事会发布的《全球海上风能报告》指出,未来10年,全球海上风电装机量将以每年两位数的增幅上涨,在全球能源转型中发挥愈加重要的作用。

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的投资多年来一直领先世界,在海上风电领域也不例外。据全球能源监测(Global Energy Monitor)),下降至2024年的每千瓦时0.056美元,降幅达72%,超过全球62%的平均降幅。

中国国家能源局数据也显示,去年中国海上风电累计并网容量已达4331万千瓦,同比增长14.9%,占全国风电累计并网容量的8.1%,这些风电项目主要分布在广东、江苏、山东、福建、辽宁等沿海省份。

中国东部沿海省份聚集了众多大城市和工业中心,电力需求居高不下,能源转型也面临持续压力,随着沿海各省加快迈向脱碳目标,海上风电发展也在提速。

山东东营的26兆瓦级海上风力发电机组的内景。整个机组由3万多个零部件组成,轮毂中心相当于50多层居民楼高。(孟丹丹摄)

东营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招商部的负责人对媒体说,东营海上风电产业园自2022年开工以来,已形成涵盖海上风电开发建设到配套服务的成套产业链。目前签约的项目达30多个,其中20个已进入投产运营状态。像东营这样包括全产业类的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基地,仅在山东就有四个。

山东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别晓东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说,山东经济体量大、结构重,是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大省,因此降碳责任重、压力大,加快推进海上风电规模化开发,对优化能源结构,实现降碳目标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风力发电从近海转向深远海

中国通过快速大规模近海风电发展,在全球海上风电领域确立了领导地位。随着海上风电技术的成熟和规模的扩大,可利用的近海风电资源开发逐渐饱和,拥有巨大风能资源的深远海成为寻求清洁能源的新区域。

今年年初,中国自然资源部发布海上风电产业发展引导政策措施,要求新增海上风电场设在离岸更远、更深的海域,推进海上风电向深远海布局。

世界风能协会副主席、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受访时指出,中国海上风电从近海走向深远海,主要得益于中国企业在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

他预计,2025年后,中国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将主要位于深水远岸海域,深远海风电将成为中国海上风电项目的主战场。

中国元首中国元首9月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提出2035年中国新一轮的减排目标,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率要达到30%以上,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六倍以上,力争达到36亿千瓦。

秦海岩说,如果中国继续扩大装机容量,海上风电技术有望取代煤炭发电,进一步减少碳排放。

他解释说,中国当前海上风电项目平均度电成本下降到每千瓦时0.33元左右,近海海上风电的平均度电成本已低于沿海省份煤电标杆电价,更大幅低于当地工商业电价。未来,如果继续扩大海上风电装机容量,持续进行全产业链创新,中国海上风电成本仍有大幅下降空间,海上风电就有望取代煤炭。

曹开虎也认为,中国海上风电技术仍有较大进步空间,技术提升将有助于进一步降低成本。

他说,中国电力市场改革后,政策要求自今年6月1日,所有新能源电量都要参与电力市场交易,这将倒逼海上风电成本进一步下降,从而继续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为达成碳排放目标贡献更多绿电。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