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中国西南城市成都的知名独立书店“有杏书店”,因“不可抗力”即将关门的消息,星期三(10月29日)在各地网民朋友圈中流传,让中国不断收窄的公共生活空间再次受到关注。
有杏书店老板张丰星期三在个人微信公众号“城市的地得”发布《好了,今天就告别吧》一文,宣布书店将于11月28日关门。他写道:“我曾想过很多种书店结束的方式。可能性最大的就是不可抗力——现在它真的来了。”
有网民留言询问“为啥呢,活动一直不错”,张丰回复称“这就是原因”,隐晦透露书店被迫关门,导火索是一直以来主办的各种讨论公共议题的讲座活动。
此前,中国著名维权律师斯伟江和时评人项栋梁在有杏书店的公开讲座,因接到”有关部门“通知,在活动当天临时取消。张丰星期二(28日)曾透露,由于有活动没有报备,书店收到了“整改通知书”,过去一个月没办法做任何活动,营业额惨淡。
2020年冠病疫情期间协助武汉作家方方更新封城日记的美籍作家二湘,星期四(30日)在微信公众号发文写道,有杏书店人气很旺,加上张丰的自媒体流量也能给线下书店引流,书店正常应该是可以经营下去的;但“这是一个告别的时代,这个时代发生什么都不会惊讶”。
张丰曾在以调查报道见长的《成都商报》工作多年,在冠病疫情期间通过个人微信公众号,撰写过数篇批评中国多地封控措施、刷屏网络的热门文章。
这些文章包括2021年中国抗疫专家张文宏因“与病毒共存”论遭攻击时的《清澈透明地支持张文宏》、2022年上海封城时的《在录音中听到上海共识》,以及官方2022年底突然放开疫情封控后的《农村老人正在“裸奔”》等,让张丰成为中国舆论场上颇有名气的时事评论人。
 有杏书店在疫情过后的2023年8月开张,被张丰视为他的时评公众号在线下的延伸,推出了一系列讨论时事话题的“思想快闪”活动。书店开业不久就成为成都的精神文化地标,在成都以外的中国知识分子圈中也有一定知名度。
因此,有杏书店的“告别文”在星期三晚间发出后,很快便获得逾2800次转发,不少转发者并不生活在成都,而是千里之外北京、上海、深圳等中国一线城市的民众。
这番特别的、来自远方的关注,始于中国冠病疫情封控期间。
德国华文图书馆“蓝书屋”今年10月邀请张丰进行讲座时发文介绍,疫情三年让中国城市生活剧烈变化,当封控成为日常,大都市的公共生活遭遇挫折,成都成为一种极为特殊的存在。“那三年,当其他大都会陷入停滞时,成都的公共生活蓬勃发展,其中一个现象是,许多独立书店那时在成都涌现。”
2023年前后,中国多家以一线中产为主要受众的媒体,纷纷推出有关成都独立书店等公共生活逆势发展的报道,让这一现象受到全国关注。
《智族GQ》一篇题为《在成都,重返线下生活》的报道称,疫情过后,成都每周举办大量活动,身居北京的作者不时会在朋友圈看到成都活动照片,“照片里除了成都本地的知识分子,总有一两张来自北京的熟悉的面孔”。
2022年底开业的重庆匿名书店主理人谢丁,曾在北京生活工作多年。在中国播客《不合时宜》2023年初名为《回家开书店,重返公共生活》的节目中,谢丁说,他从成都做活动的氛围中得到非常多震撼体会,“我觉得这跟北京、上海不太一样”。
谢丁回忆,北京的公共生活萎缩得很厉害,这和他年轻时的北京不一样了。“北京公共空间的萎缩,是一个慢慢的过程,你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没的。所以当我(2022年)夏天去到成都的时候,我真的是大吃一惊。”
他特别提到一个名叫敦壩的酒吧。多场名为“明亮的对话”的思辨活动曾在这里举行,人们针对社会议题进行辩论,练习公共表达,话题包括“年轻人还该不该交社保?”“如何看待名校毕业生近七成选择体制内工作?”“你是否支持安乐死合法化?”等。这种在中国罕见的公共话题讨论环境,当时曾吸引不少外地人慕名前来。
谢丁说:“我发现原来中国其实还有气氛,或者有这么一群人,或者有空间可以做一些事情的。北京萎缩了,你以为整个中国都萎缩了?其实不是这样的。”
公共生活空间持续收窄
现在看来,成都一度迥异于其他中国城市的蓬勃公共生活,似乎只是昙花一现。今年以来,当地的文化活动空间正持续缩窄。
两个具有全国知名度的成都独立书店市集活动,今年5月先后因故取消。时评人项栋梁当时曾发文称:“成都书店文化曾让广州的我羡慕到想搬家,如今连一场市集都容不下。”
张丰不久前在题为《成都文艺灭亡》和《快来参加追悼会》两篇文中细数,成都已有多家独立书店“死了”,包括荒原、野梨树、弋鸟、长野和果皮书店等,“都是美好的名字”。 他写道:“一条鱼死了是鱼的问题。如果池塘里的鱼都死了……那也只能是鱼的问题。除此之外你不能说什么。但是不管如何,成都独立书店的一段好时光应该是结束了。”
2011年成立的成都非盈利独立文化推广组织“叢林”上周五(10月24日)也公告,即日起无限期停止举办活动,称“本地给予独立运作的文化活动可执行空间的缩窄,以及当下具备独立思考表达、与现实共振的文化艺术作品愈发不可见,我们很难再无畏且有质量地完成活动策划实施”。
几天过后,有杏书店即将落幕的消息,成为公共生活空间持续收窄的最新注解。张丰说,知道书店要被关门的消息时,他几乎是面带微笑,“我没有任何遗憾”,“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
有中国网民将有杏书店与在美国重生的上海独立书店季风书园类比,称“现在这个故事又毫无意外地开始重复,希望我们也还能等到有杏重生的那一天”。
 1997年创办的季风书园,曾被视为上海文化地标,除了卖书,也定期举办讲座和读书会等,致力创造公共文化空间。书店2018年初在上海关闭后,店主于淼和家人移居美国,去年9月在华盛顿重新开业。
中国独立记者江雪当时撰文称:“六年来,于淼本人经历了书店被关、去国读书,以及妻子被限制出境、自己最终被迫流亡海外的境遇。四季轮回,历经艰难,而季风终于重新在中国之外吹拂。这不仅仅是一个书店的命运与故事,也是公民社会在中国20余年的历程缩影。”
有杏书店的告别文发布隔天,张丰又更新微信公众号称,因为“有朋友传话”,他删掉了告别文中的“不可抗力”和“那美好的仗我已打过”。他说:“他们可能看‘打仗’很敏感,书店要和谁打仗呢?其实,我更在乎的是‘美好’这两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