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韦地:16岁以下禁用社媒是保护措施

澳大利亚国会去年通过立法,禁止16岁以下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体,新规定将于今年12月开始实施,要求社媒公司采取合理措施,阻止未成年人注册成为用户。

我个人是支持这项立法的,甚至认为相关禁令可以考虑扩大到18岁以下。社交媒体在10多年前强势崛起,一开始全世界多抱着乐观态度,但如今人们已经注意到社媒带来的负面影响,可能还大于它带来的好处,特别是在青少年社群中。

社媒对青少年日常生活带来的最大冲击是,它的即时回馈机制如“赞”和留言,搭配各种演算法,使人非常容易上瘾,进而对其他有益的活动产生排挤效应。人的时间是有限的,一天也就只有24小时,当青少年花越多时间在社媒上,也就越少时间可以花在学业、运动和家庭活动上。研究显示,过度使用社媒和学业成绩低落相关,越是沉迷在社媒的孩子,学业成绩越差。研究也指出,社媒的即时回馈机制会影响大脑的专注回路,让青少年在面对须要长时间专注的任务时,更容易分心。当他们习惯在短时间内切换注意力,就更难维持深度思考与阅读的能力,这对学习表现及未来职场能力,都会造成长远影响。

此外,长期沉浸在社媒的虚拟世界,容易让青少年形成依赖外在认可的性格。当贴文获得大量按赞时,他们会短暂感到满足;若反应冷淡,便容易感到失落与焦虑。久而久之,他们的自我价值感被“赞”的数量绑架,忽略真实生活中人际关系与自我成长的重要性。

社媒容易上瘾的性质也会影响睡眠品质。青少年使用手机上社媒会大量接触蓝光,减少睡眠荷尔蒙褪黑素的分泌,而更难入睡。社媒也易使人在大脑和心理上保持在亢奋状态,害怕错过社媒软体通知或信息,一直想要拿出手机查看而睡不着。

社媒也充斥各种假新闻和假信息,青少年可能在不经意下就分享转发帮忙扩散,或因接受煽动的信息而让自己的意识形态极端化。青少年也有可能在使用社媒的过程中,不小心过度曝露自己的个人资讯,或成为网络霸凌和诈骗的受害对象。

现在社媒上也充斥各种资本主义式的炫耀,青少年接触这些资讯多了,也容易对金钱相关的价值观出现偏差。青少年每天接触大量广告与网红行销内容,潜移默化地被灌输“消费等于快乐”的观念。这种由社群推波助澜的炫耀文化,容易让青少年形成以物质、品牌与外貌衡量自我价值的思维,产生焦虑与自卑感。

社媒上与身体和性相关的内容,会让青少年对自己的外表过度在意,而有不切实际的期望,甚至去过度减肥,导致营养不良,尤其是对青少年女性有更负面的心理影响。研究显示,大量接触社媒上性相关的内容,有让青少年女性过早自我性化和自我物化的风险,即为了寻求他人认可,比方说更多的赞和留言,而有过度性感的穿着。

西方国家如英美都有研究显示,青少年每天使用社媒超过三个小时,有增加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包括焦虑症和抑郁症。社媒上大量的歧视和仇恨言论,也使青少年更容易出现自残、自杀或伤害他人的暴力行为。英国有研究显示,对社媒重度上瘾的青少年,自杀风险增加二至三倍。

社媒当然不是一无是处,合理地使用,可以增加人与人之间良性的互动和互助,也给予个人表达和表现自己的机会,或在需要帮助时可以即时向他人求助,和得到相关资讯。

社媒有利有弊,成年人可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但在青少年和儿童阶段,适当地保护以排除社媒的负面影响是必要的。家长也扮演很重要的角色,言教不如身教,如果家长禁止孩子使用社媒,自己却是社媒上瘾,自然对孩子很难有说服力。更重要的是,家长须要花时间陪伴孩子,创造相处的时光和有意义的亲子活动。青少年非常容易感到社交焦虑,更需要家长适当地制造社交空间,增加他们在现实生活里与他人互动的机会。只有在现实生活里充满有趣和充实的活动时,青少年才不会沉迷于网络世界。

澳洲此项立法具有指标性意义,未来是否会有更多国家跟进,值得密切关注。除了年龄限制外,政府应要求社媒平台对演算法负起更多责任,包括公开运作机制,限制推播有害内容,并主动保护未成年用户的资料隐私。社媒不该只是商业产品,而应承担起社会责任。我们也须要推动媒体的识读教育,教导青少年辨识假信息,了解演算法如何影响他们的思考。

立法禁止16岁以下青少年使用社媒,并非剥夺他们的自由,而是暂时性的保护措施,如同我们不会让孩子抽烟喝酒。社媒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已有大量实证,我们须要让孩子在身心更成熟、心智更强大,能对自己完全负责时,才进入错综复杂的网络世界。

作者是医生、新加坡书籍理事会理事、草根书室董事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