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独立书店险关门风波 当局:书店正常营业 经营自主决策

中国四川省成都市的独立书店“有杏书店”,险因“不可抗力”关店的消息引发中国与海外舆论关注。《联合早报》获得的一份当地政府回应信函称,书店目前正常运营,后续经营安排由企业自主决策。

本报早前报道,有杏书店老板张丰上星期三(10月29日)在社媒发文,宣布位于成都市成华区的书店,因“不可抗力”将于11月28日关门,引起外界关注。他在回复网民询问时隐晦透露,书店是被迫关门,导火索是一直以来主办的各种讨论公共议题的讲座活动。

不过张丰星期二(11月4日)又发文宣布,有杏书店可以继续开下去了。“过去几天,有太多的人关注、关心书店,大家的爱,最终产生了某种奇妙的影响......所以我要感谢大家,包括那些不知姓名却能产生影响力的朋友。”

张丰强调,他的书店从开业起便坚持三个原则:所有书都是中国大陆“合法出版物”,他曾要求朋友将繁体书放在店外再入内;所有活动都会备案,10月的一场分享忘记备案,“沟通出了问题”;所有活动都公开,有视频记录,可以看回放,方便“检查”。

他说:“接下来,书店仍然会坚持这样的原则。书店非常弱小,又绝对透明,它可以接受任何人的审视。”

早报随后也从成都市政府官方渠道,获得一封成华区在星期四(11月6日)作出的回应信函。信中称:“目前,有杏书店处于正常运营状态。后续书店经营安排,属企业根据市场情况和自身规划所作的自主经营决策。”

此外,在张丰星期二发文前,就已有IP地址为成都的人士,在社媒披露有杏书店将继续营业,并指事态峰回路转是因为在媒体报道后,四川省政府介入“要书店继续开下去”“上面还祝福它好好开”,引起网民议论“一句话就可以决定生死”“这更加讽刺”。

针对相关传闻是否属实的问询,成华区官方未予正面回应,也未辟谣否认,仅称“感谢对成华区文化事业发展的理解和支持”。

2023年8月开业的有杏书店,被一些人视为成都的精神文化地标,在成都以外的中国知识分子圈中也有一定知名度,让这场险些关店的风波引起注目。

上海知名律师斯伟江上周曾发文称:“成都有杏书店的关闭是不幸的,意味着成都这个市民公共空间的淹没。坦白说,就影响而言,似乎也是国内最后一间有影响力的公共书店,因此也不只是成都的悲哀。”

北京清华大学刑法学教授劳东燕上周也在微博说:“按正常的逻辑,很难理解一座城市竟然容不下一家书店,可惜很多时候现实生活不是按正常的逻辑来展开。在见惯不惯之余,仍感到一阵悲哀,油然而生,挥之不去。”

德国华文图书馆“蓝书屋”今年10月邀请张丰进行讲座时曾发文介绍,冠病疫情三年,“当(中国)其他大都会陷入停滞时,成都的公共生活蓬勃发展,其中一个现象是,许多独立书店那时在成都涌现”。

不过,具有中国全国知名度的两个成都独立书店市集活动,今年5月先后因故取消。成都非盈利独立文化推广组织“叢林”10月也公告,无限期停止举办活动,称“本地给予独立运作的文化活动可执行空间缩窄”。

张丰今年早些时候则发文说,成都已有多家独立书店“死了”,包括荒原、野梨树、弋鸟、长野和果皮书店等,“都是美好的名字”。他写道:“一条鱼死了是鱼的问题。如果池塘里的鱼都死了……那也只能是鱼的问题。除此之外你不能说什么。但是不管如何,成都独立书店的一段好时光应该是结束了。”

中共成都市委机关报《成都日报》2023年曾在宣传文章中称,成都拥有逾3600家、中国最多的实体书店和阅读空间,“映射出天府文化的深厚底蕴与蓬勃生命力”。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