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政治人物张学良的侄孙、中国大陆全国政协委员李大壮在官媒撰文谈及两岸关系时说,“台湾光复”在台湾被赋予了割裂色彩,使台湾社会对它的理解与大陆明显不同,也反映出当前两岸关系的复杂性,让他感到相当遗憾。

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星期三(10月29日)刊登由李大壮撰写、题为《我的两岸见闻与思考》的文章。

李大壮在文中指出,在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台湾光复是一段极具历史意义与象征意义的篇章。“它不仅是抗战胜利的重要成果,也是中华民族洗刷百年屈辱的重要标志,是中国政府恢复对台湾行使主权的重要铁证。”

他续指,台湾社会对“光复”的理解和诠释,却与大陆存在着不小差异,“本应是两岸共同纪念、共同缅怀的日子,却被赋予了对立甚至割裂的色彩”。

李大壮称,在一些台湾媒体和台独分裂势力、政治团体的论述中,“光复”被淡化甚至被重新定义,历史叙事被肢解、曲解,缺乏应有的民族立场。而在大陆,台湾光复被视为“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重要成果,是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结果”。

他提到,这种差异折射出当下两岸关系的复杂性,“让我感到相当遗憾,更感到任重道远”。

李大壮说,北京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和平诚意毋庸置疑,其基础在于人心,需要让彼此看见真实、感受温度,将同胞情谊转化为心灵契合”。

他认为,两岸同根同源的文化纽带从未断绝;通过文化交流、学术合作和青年交流项目,“可以让同胞领略中华文明的活力与包容性,从而增进认同感”。

李大壮说:“历史告诉我们,分裂削弱民族,落后就要挨打。唯有团结发展,才能实现民族复兴。今天,我们应当在经贸、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加强合作,让台湾同胞切身感受到两岸关系改善带来的实惠,和大陆同胞一道携手开创美好未来。”

他还说,作为一名已任六届的大陆全国政协委员,也作为抗战将领亲属,他深感历史赋予的使命。“我们必须以史为鉴,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指引下,以融合为路径、以统一为目标,让两岸同胞携手同行,共同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