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黄益平表示,中国需要更大胆的支出计划来修复家庭和企业的财务状况,因为尽管经济展现出一定韧性,但中美贸易战已对经济造成损害。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黄益平上海的第七届外滩年会期间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第三季度的出口强劲支撑了经济增长,但通胀、民间投资和失业率等指标仍显示,关税不确定性下整体信心低迷。“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政府和央行采取一些重大举措,修复家庭、企业、地方政府,甚至可能包括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
当前,外界也在讨论中国能否在不加大刺激力度的情况下,继续抵御贸易战的影响产生疑问。彭博社报道称,在本周刚结束的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上,高层官员似乎意识到了中国面临的挑战。会议虽以制定长期规划为重点,但公报仍重申要稳定就业、企业、市场和预期。
黄益平呼吁采取更积极的财政宽松政策,让中央政府为地方提供更多可自由支配的资金。
但这一减少支出限制的建议,与北京当前的做法有所不同。目前中国很多地方政府发行的债券资金都有严格用途规定。例如,许多地方政府债券资金须用于能产生收益的项目,这使部分财政资金被闲置,限制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支出。
黄益平也重申,政府应稳定曾是经济支柱的房地产市场,以恢复消费者信心。
他指出,提高居民收入与信心是可持续提振消费的关键,因为补贴措施只能带来短期效果。
在货币政策方面,黄益平语气更为谨慎,认为货币政策可以发挥作用,但短期内没有空间采取激进宽松。
此外,他表示,中国还需引导地方政府摆脱过去以促进增长为主要考核目标的做法。北京正努力遏制过度补贴所导致的产能过剩,例如在电动车产业。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