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察:扇耳光大赛KO了传统武术?

中国传统武术通背拳传承人赵鸿刚上周参加了一场国际扇耳光大赛,意外成为舆论焦点。这项原本不算热门的赛事,因为他被扇倒的一幕,让传统武术被“打”上了聚光灯。

这场比赛名为Power Slap,由终极格斗冠军赛(UFC)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白大拿(Dana White)在2023年创办,属于职业级对抗项目。

比赛规则简单直接:两名选手轮流用手掌扇对方脸部,不得闪躲,直到一方被击倒或认输为止。多数比赛通常在一分钟内便能分出胜负。

10月31日,赵鸿刚在沙特阿拉伯举行的比赛中对阵哈萨克斯坦选手阿曼塔耶夫(Mukhammed Amantayev)。第一回合,阿曼塔耶夫先出手,一掌击中赵鸿刚的眉骨,导致当场出血;赵鸿刚回扇时,对手出现闪避动作,裁判判定需补打,但赵鸿刚的第二次出手未形成有效重击。

比赛第一回合,哈萨克斯坦选手阿曼塔耶夫一掌击中赵鸿刚的眉骨,导致后者当场出血。(Power Slap直播视频截图)

第二回合,阿曼塔耶夫再度击中同一部位,被裁判口头警告并扣分,但未触发补打机制。赵鸿刚随后反击,虽令对手头部轻微晃动,却未造成实质性伤害。

进入第三回合,阿曼塔耶夫改用左手击向赵鸿刚的右颊。赵鸿刚被击中后身体僵直倒地,双眼上翻、鼻血直流。裁判随即终止比赛,判赵鸿刚落败。

赛后,赵鸿刚发布视频称,自己身体并无大碍,没有出现脑震荡,仅颧骨有些骨裂、眼眶缝了五针。不过,这场比赛却为他留下难以抹去的“黑历史”。

赵鸿刚被扇倒的视频在抖音、B站等视频平台播放量突破亿次,相关话题频频登上微博热搜,引发广泛讨论。有网民指责阿曼塔耶夫多次犯规、胜之不武,也有人借此质疑传统武术的实战能力,认为它虚张声势,“就是个笑话”,并称这是“传统武术的至暗时刻”。

赵鸿刚是谁?

今年35岁的赵鸿刚是祁家通背拳第九代传承人,曾在河南和石家庄等地的武术交流赛中多次夺冠,也是中国首位Power Slap签约运动员。

通背拳是中国传统武术的重要流派之一,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并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拳法动作灵感源于猿猴,强调以背部发力,通过肩膀与手臂传导力量,集中于拳或掌,形成爆发性的攻击。

赵鸿刚在社交媒体发布的视频显示,他可以徒手将扳手打至弯曲。(赵鸿刚抖音)

作为传承人之一,赵鸿刚致力于在社交媒体上推广通背拳。他在拥有逾150万粉丝的抖音账号上展示以掌碎砖、徒手弯扳手等功力表演,借此凸显自身实力。

为这场国际扇耳光大赛备战时,赵鸿刚进行了针对性训练,包括用头部顶哑铃以强化颈部和面部肌肉,并与队友模拟实战,反复练习出手节奏与抗击打能力。

为此次扇耳光大赛备战时,赵鸿刚进行了头部顶哑铃等训练,以强化颈部和面部肌肉。(赵鸿刚抖音)

半年前,赵鸿刚接受中国媒体访问时说,希望通过将通背拳的核心原理与现代格斗训练相结合,获得技术与策略上的优势。

他将扇耳光比赛视为文化交流的平台,并希望借此将武术推广至全球。“如果我一巴掌就能击倒对手,我就赢了。我主要想与国际选手切磋,让他们了解通背拳的独特力量,同时也希望将中国武术带到世界舞台上。”

当时,很多网民在评论区为赵鸿刚加油,有人留言:“继续努力,让我们的国家为你骄傲,期待你的表现”。也有人提醒他注意安全,认为这种比赛风险极高,“即使戴着护齿器,牙齿和口腔的损伤仍然是不可逆的。”

虽然扇耳光比赛在美国等地流行多年,但始终争议不断。比赛中,参赛者的头部必须承受来自侧面的猛烈冲击,这种冲击会让脑组织在颅内剧烈晃动和旋转,极易引发脑震荡;反复受击还可能造成永久性脑损伤和面部神经受损。

2021年,波兰选手沃尔恰克(Artur Walczak)在一场扇耳光比赛中被击倒后,因脑出血入院抢救,最终因多器官衰竭去世。

这些风险和悲剧使医学界普遍反对这类比赛,但这并未阻止赵鸿刚参赛。只是从结果来看,他未能达成预期目标。

赵鸿刚事后解释说,对手的第一掌击中了他的太阳穴,使他视线模糊、难以瞄准;再加上担心出现犯规行为,他出手时有所保留,导致打击力度不足。

扇耳光比赛输了,等于传统武术输了?

然而,不少格斗业内人士认为,赵鸿刚在技术层面存在明显短板;他主要依赖肩部发力,而专业选手则通过腰胯带动全身力量,形成更深层次的爆发力。

数据显示,赵鸿刚的平均击打力度为287公斤,而对手阿曼塔耶夫高达412公斤。体育界新媒体“体育大生意”在微信公众号评论称,近130公斤的数值差,不仅反映两人在力量层面的悬殊,也凸显传统武术与现代格斗在竞赛规则下的实战能力差距。

此外,赵鸿刚平时练习的对象多为砖块、扳手或西瓜等静物。雷公太极创始人魏雷指出,传统武术讲究点到为止,平时训练的静物反馈与真人格斗截然不同,因此一旦置身真正的赛场,情况就完全不同。

魏雷还说,世界级擂台上高手如云,赵鸿刚在爆发力、抗击打能力、体重控制及临场反应等方面都存在差距,并呼吁赵鸿刚退出扇耳光比赛。

赵鸿刚此次失利引发的风波,是传统武术争议的缩影。围绕中国武术实战价值的舆论纷争由来已久。

2020年,自称“浑元形意太极门掌门人”的马保国在一场搏击赛中,在30秒内被业余搏击选手王庆民连击三次,最后一次当场休克。这场比赛引起轩然大波,也让公众对传统武术的实战能力产生前所未有的质疑。

2020年,自称“浑元形意太极门掌门人”的马保国(白衣者)在一场搏击赛中,在30秒内被业余选手王庆民连击三次,最后倒地休克。(视频截图)

2017年,魏雷与格斗教练徐晓冬的比武中,在约7秒内被击倒。他事后坦言,太极拳更适合健身养生,而非擂台对战,“但不代表我们的心是软弱的”。

长期以来,中国传统武术在国际推广中始终处于一种尴尬境地。虽然《叶问》等影视作品让咏春拳名扬海外,但这些传播多停留在文化层面,缺乏实战场景的检验。

大多数武术比赛仍以套路比拼为主,评判标准集中在动作规范、姿势稳健与美感展现,而非击败对手的能力。与以实战取胜为导向的西方综合格斗相比,中国武术更重精神与形式,这也使它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更多体现在文化象征,而非竞技实力。

然而,中国武术的价值本就不止于“打赢谁”。正如《叶问》系列电影所传递的,不只是拳脚功夫的精妙,更是中国武术的精神内核——阴阳调和、以柔克刚。这种价值在于修身养性和心性的磨炼,而非实战胜负。若单以西方格斗的标准来衡量中国武术的价值,或许并不公平。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