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俊刚:全球宗教关系紧张对我国的冲击

最近,新加坡又出现值得大家关注的宗教事件。国家安全统筹部长兼内政部长尚穆根11月6日出席圣诺犹太教堂(Chesed-El Synagogue)庆祝建立120周年活动,与犹太社群闭门会面交流后,接受媒体访问透露,近来发生数起令人忧虑的反犹太社群事件。

尚穆根举出好几个例子,包括:今年9月,本地几所国际学校的厕所,遭人涂上反以色列的粗俗字眼;10月,一名戴着犹太小圆帽的男子,步行前往滑铁卢街教堂的途中,听到一名驾驶者朝他高喊“解放巴勒斯坦”。上个月底,一名华族男子头戴印有以色列国旗图样的帽子,走在街上被马来族男子袭击;另有天主教徒反映,因未支持巴勒斯坦人,遭人以上帝之名谴责;去年底也发生一系列写着“马来人支持哈马斯”的公厕涂鸦事件。

在本地出现的反犹情绪,明显是持续两年的以哈战争的外溢效应。这说明,即使是远在天边的事情,也可能在我们这里引起波澜。种族情绪是很原始的,只要属于同一种族和宗教的群体,都会对某一涉及本族群信仰的事件特别敏感,也比一般人更容易产生情绪反应。

就以哈冲突来说,它的外溢效应冲击全世界的回教徒和犹太裔。这场冲突既是种族冲突也是宗教冲突。以色列在加沙地带持久的杀戮和狂轰滥炸,也已激起世界各地的人道主义愤概,以及反以示威游行。这个因素加上西方各国出现的反移民浪潮,使世界各地的宗教关系日趋紧张。新加坡作为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自然无法完全避免被波及。

关键问题是,面对这些境外因素的干扰和冲击,新加坡要如何维护自建国以来所享有的种族与宗教和谐,避免内部团结因海外紧张局势而分化?新加坡其实和以哈冲突毫无直接关系,但却又无法完全置身度外。国人应如何适当应对?这涉及我们应如何管控和疏导自己的宗教情绪的问题。

以上几个例子,加上早前一名61岁华族男子涉嫌寄猪肉包裹到回教堂,以及一对年轻回教徒姐妹和其他属于民间团体“声援巴勒斯坦星期一”(Monday of Palestine Solidarity)的成员,到包括尚穆根在内的议员接见民众场合闹场,对人比中指,无礼对议员高喊“懦夫”等事例,都是人们对自己情绪管控失当的例子。这类情绪反应也是危险的,因为它们都可能在其他族群中,引起同样强烈的情绪反弹。

种族和宗教情绪一旦被煽动起来,如果无法及时遏制,很容易就会从星星之火演变成燎原之势。1964年的种族流血冲突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也是代代新加坡人都必须记取的惨痛教训。但要求每个宗教群体的每个成员凡事都能自我克制,诉诸理性,并以适当、不违法和不冒犯他人的方式表达意见是不实际的。我们必须具备时刻防范和及时灭火的机制,也必须按国情制定自己的、可能有别于他国的社会规范。

涉种族宗教课题 示威不能解决问题

1964年的种族流血冲突告诉我们,在种族和宗教课题上,游行和示威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倒很容易引起负面反应,也很容易被有心人所利用,导致场面失控,酿成悲剧。现在有了网络和社交媒体,各种负面情绪更容易迅速被挑动和传播,各种假消息也会跟着兴风作浪,因此,严格管控这类行为是必要的社会规范。同样的,禁止人们肆意发表伤害其他族群和亵渎他人宗教信仰的仇恨言论,虽是一种言论自由的限制,但也是维护种族和宗教和谐的必要规范。

这些是一个民选政府必要的担当。我们起码必须有个消息灵通、情报及时的内政部。其次,是执法部门必须能以最快速度将违法者捉拿归案,绳之以法。其三,是政府必须保持透明度,让民众在第一时间就得到真实的相关信息,避免以讹传讹,或让有心人趁机浑水摸鱼,通过散播假消息蛊惑民心。其四,是各主要宗教团体必须及时行动,重申团结,并正确引导信徒,谴责会破坏和谐的极端行为和言论。

上述各起事件告诉我们,各种破坏宗教和谐的不当行为,都可能在新加坡发生,实际上也已相继发生。它们包括回教恐惧症(Islamophobia)和反犹太主义(Antisemitism)。也有境外政治和宗教势力试图干预新加坡内政,挑动种族和宗教情绪,并试图左右新加坡的政党和选举。

同样值得警惕的是,时至今日,还有政党在大选时剑走偏锋,试图利用种族课题赢取某个族群的选票。这说明维护新加坡种族和宗教和谐是一项无休止的工程,而且必须夙夜匪懈,朝乾夕惕,绝不能大意,更不能天真地以为种族和宗教和谐已是不变的既成事实。

事实上,在所有多元国家和社会,种族与宗教和谐很大程度上都必须靠良好的治理来维持,没有所谓自然而然的例子。今天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的种族和宗教矛盾,都显得非常突出,而且有日益恶化的趋势,原因之一正是它们掉以轻心,以为自己的文化有强大的融合力,政府可以采取相对放任的态度。事实证明这是莫大的误判。这些社会大量吸收他族移民的结果,激发越来越尖锐的种族和宗教矛盾。我们实应引以为戒。

新加坡的经验也说明,一个多元种族社会要维持和谐,除了必须做到信仰自由和宗教平等,还须有一个公正强大的政府。一个软弱的政府肯定无法维系内部团结,化解矛盾和防止分化。政府必须能形成一股强大的中心力量,把不同种族和宗教拉到一块,团结在共同的国家认同之下,才能维系社会和谐。强大的政府也是一股必要的威慑力量。面对全球宗教关系紧张,政府的角色尤其重要。

但上述各起涉及宗教的事件也提醒我们,除了要竭力维护团结与和谐,也必须开辟适当的疏通渠道,引导不同宗教的信徒通过正确途径,理性表达他们的心声和意见。至于该怎么做,相信值得所有宗教团体和民意处理单位的深入探讨。民意和民情有如流水,必须有适当的疏通渠道,否则就容易堰塞泛滥或导致决堤。我们必须确保有足够这类疏解的渠道。

其次,从个人层面来说,上述事件也暴露不少国人的国民修养不足,如何加强这方面的公民教育,也值得探讨。拿以巴问题为例,不同人有不同看法,但身为国民应清醒地认识到,自己首先是新加坡公民。换言之,国民的身份认同必须高于其他身份认同,如种族和宗教认同。因此,维护新加坡的国家利益,必须始终摆在第一位。面对全球宗教关系紧张的冲击,国人更应设法提高个人认知,了解国家利益之所在,不轻易地跟着情绪起舞。

作者是前新闻工作者、前国会议员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