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今年10月的物价出现小幅回升,但并未打消市场对通货紧缩风险的担忧。分析指出,中国经济依然面对显著价格压力,物价低迷程度可能比官方数据更为严重,今年很可能将连续第三年陷入通缩。
中国上星期天(11月9日)出炉的经济数据显示,10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2%。官方解释,这是扩内需等政策措施持续显效,叠加国庆、中秋长假带动的结果。
对此,荷兰国际集团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宋林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说,中国CPI似乎正在触底反弹,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已连续六个月走高,食品价格周期有望在未来几个月出现转机。
不过他也指出,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连续37个月通缩,而更广泛的物价衡量指标——GDP平减指数连续10个季度呈现负值。
宋林认为,中国价格压力依然相当显著。无论是CPI、PPI还是GDP平减指数,今年都显示出通缩迹象。“在所有通胀指标都出现好转之前,(中国)很难宣称战胜通缩问题”。
针对中国今年能否实现官方年初设定全年2%左右的CPI增长目标,新加坡华侨银行亚洲研究与策略主管谢栋铭受访时直言,“这是绝对不太可能的事”,他预计全年CPI将持平或低位数增长。
对中国一般民众而言,通缩并一定是坏事。36岁郭姓房地产中介告诉本报:“我个人感觉物价相比去年是更便宜了一些,好多餐馆的一些套餐折扣力度很大。”
经济学人智库高级分析师徐天辰受访时表示:“总体来说,如果你有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在物价下降的时代,生活其实会比较轻松,因为几乎所有东西的性价比都在提升。”
然而从经济学角度来看,通缩表明经济供需失衡。随着消费疲软、企业支出减少、经济活动放缓、债务负担加重,导致进一步通缩,形成所谓“通缩螺旋”的恶性循环。
彭博社星期一(10日)报道称,中国物价低迷程度比官方数据更为严重。在其追踪的67种商品和服务中,有51种价格较两年前下降;物价下滑同样冲击企业经营,约6000家上市公司今年上半年有四分之一蒙受亏损,写下近25年来最高纪录。
尽管节日期间消费带来轻微季节性回升,但工业和消费领域持续疲弱,报道预计中国物价今年很可能连续第三年陷入通缩,并警告当物价低迷时间越长,中国经济增长放缓风险就越大。
但经济学家指出,在任何国家,通胀精确测量都存在难度,尤其是在地区差异巨大的中国。令人稍感宽慰的是,近年来中国服务业价格的表现优于商品价格。此外,一些行业价格下滑,其实反映了技术进步降低了部分产品的生产成本。
中国正加快整顿从新能源车到外卖各行业的“内卷”,也是官方应对通缩的对策之一。宋林表示,许多价格压力源自产能过剩和企业间的价格战。
虽然中国政府短期正通过多种举措弥合供需缺口,但徐天辰强调,从长期视角来看,要真正摆脱低通胀甚至通缩局面,关键仍在于结构性改革。他注意到上月初公布的“十五五”(2026年至2030年)规划建议,提出要在未来五年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旨在为中国经济寻找更强劲的内需动力。
在外需不确定、楼市持续低迷的情况下,谢栋铭直言,中国依赖内需来拉升物价,取决于居民收入增长、工资预期与财富效应,包括如何推动居民收入提升和支持财富效应,尤其是股市带来财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