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察:员工都嫌贵 泡泡玛特在收割冤大头?

“妈呀,这东西卖79块钱,确实是有点。”

“会有人买单的。”

“过分了。”

泡泡玛特两名员工最近在直播间的短短三句对话,让这个风靡全球的中国潮玩品牌陷入了舆论漩涡。

上星期四(11月6日)晚,泡泡玛特在抖音官方旗舰店直播,两名现场工作人员上述私下对话被实时播出后,在中国社交媒体上炸开了锅。

在小红书和微博上,不少网民质疑泡泡玛特“内涵消费者是韭菜”,其中一条评论写道:“这样一串的塑料珠子,成本应该不到两块钱吧,可是年轻人却为之着迷,疯了!”还有网民认为,员工说的是实话,泡泡玛特的产品确实太贵了。

此次直播事故涉事产品为泡泡玛特11月新推出的手机挂链盲盒。据经济观察网报道,单个盲盒售价79元,整盒售价474元。产品材质包含锌合金挂件、聚酯纤维挂绳等配件。有媒体调查发现,市场上该款盲盒的仿品成本低至4元,正品频繁出现掉漆等质量问题。

第一财经引述泡泡玛特内部人士说,确实发生了直播事故,公司正在紧急调查,但不会开除直播事故中的相关员工。

事发隔天,泡泡玛特在港交所的股价一度大跌超过5%。市场普遍认为,这起直播事故短期内打击了投资者信心,也动摇了部分消费者的信任。毕竟,当连自家员工都嫌贵时,情绪溢价还能撑多久?

在一些人看来,这场风波之所以引发广泛讨论,不只是因为一场直播失误,更因为它触及了泡泡玛特的核心命题——价格与情绪价值之间的平衡。

过于虚无的价格?

微信公众号“野马财经”引述产业时评人张书乐认为,此次泡泡玛特直播事故算是说了“大实话”,即一个公仔本身的制造成本不高,更多是IP附加值,但过于虚无。所谓IP,是能被反复开发、带来情感认同的角色资产,例如泡泡玛特旗下的Labubu、Molly等。

张书乐分析,此前资本热炒和Labubu红火,确实让泡泡玛特无论是股价还是产品上都被外部加持了大量虚火。但他指出,这对于一个上升期公司而言,也是双刃剑,即在朋友圈极速破圈的同时,也暗藏捧杀危机。

9月10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Labubu玩偶在泡泡玛特展位上展出。(路透社)

据路透社报道,Labubu今年上半年贡献了泡泡玛特三分之一以上的收入。Labubu的销量飙升,要归功于韩国女团Blackpink成员Lisa、歌手蕾哈娜(Rihanna)和前足球明星贝克汉姆(David Beckham)等名人效应推动。

这股热潮催生了火爆的二手市场,不仅推高Labubu价格,也带动泡泡玛特的股价飙升。不过,自夏季高峰期以来,Labubu全球二手价格有所回落,引发外界对泡泡玛特的“摇钱树”产品需求能否持续的疑问。

彭博社称,截至上星期五(11月7日)上午,中国二手交易平台千岛的数据显示,过去一个月,迷你Labubu玩偶14件套的平均价格下跌了16%,跌破了官方零售价1106元。同期,尺寸更大的Labubu玩偶价格也小幅下滑,跌幅为个位数。

有观点认为,Labubu价格的升降,其实映照的正是情绪的起落。当泡泡玛特的产品被视为能带来快乐的投资品时,市场便狂热;而当这种快乐被质疑为“智商税”,情绪退潮也会比想象中更快。

中国媒体人、《环球时报》前总编辑胡锡进在微博发文说,泡泡玛特卖的是情绪价值,玩偶的贵贱,取决于它向消费者提供了多少开盲盒的快乐,而非物品的实用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最基本的物质满足越来越容易,精神需求则越来越多。泡泡玛特开创了盲盒消费所蕴含的大量情绪价值。”

胡锡进还提到,对泡泡玛特来说,直播事故绝对是一个教训,并称作为一个销售情绪价值的公司,这样的直播事故根本就不该发生。

胡锡进11月7日在微博发文称,泡泡玛特卖的是情绪价值,玩偶的贵贱,取决于它向消费者提供了多少开盲盒的快乐,而非物品的实用性。他还说,这是与消费者非常微妙的心理互动。(胡锡进微博截图)

然而,也有看法指出,此事非但不会让泡泡玛特伤筋动骨,反而可能因祸得福。微信公众号“童话新说”一篇超过10万阅读次数的文章写道,对大众来说,这次犯错的不是产品,而是两个“自己人”。而打工人对“自己人犯错”有天然的宽容属性。

文章也点出,79元不是一个不能被原谅的价格,关键是立场和姿态。

从泡泡玛特事后的处理态度,包括没炒掉两名涉事员工、迅速启动内部调查等,或许可以看出公司不想让风波扩大,更不想让舆论争议进一步升级,演变成针对产品定价是否合理、消费者是否要为情绪花高价买单的讨论。

市场对此也很快反应过来。星期一(11月10日),泡泡玛特盘中一度涨超8%,最终收涨7.62%。也许,在投资者看来,只要销量和话题还在,一些争议伤不了根本。

事实上,泡泡玛特的品控问题早已存在。在小红书上,吐槽产品的帖子到处都是。

泡泡玛向迪士尼学习

根据最新财报,泡泡玛特2025年第三季度业绩表现依然强劲,整体收入同比增长245%至250%,其中中国市场收入同比增长185%至190%,海外市场收入同比更是大涨365%至370%。

然而,业绩亮眼并未让泡泡玛特掉以轻心。泡泡玛特执行董事兼联席首席运营官司德早前接受路透访问时说,泡泡玛特长期以来一直向迪士尼学习,迪士尼的核心价值在于能长期使用IP,甚至长达100年,比如近一个世纪前诞生的动画片米老鼠。

司德说,泡泡玛特的短期重点并非寻找下一个爆款,而是为Labubu投资更好的产品、寻找更好的合作、内容开发、主题公园和店面布局,最终目标是打造五到十个与Labubu拥有类似长期潜力的IP。

9月9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迈阿密,人们在一架泡泡玛特贩卖机前选购泡泡玛特玩具,其中包括Labubu。(法新社)

晨星分析师张杰夫分析,虽然迪士尼的运营模式相对容易模仿,但它的成功难以复制,与迪士尼和三丽鸥等传统IP运营商相比,泡泡玛特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且存在执行的风险。

总的来说,没有谁的钱是大风刮来的,愿意为一时的情绪价值买单,并不意味着会一直心甘情愿。

泡泡玛特卖的或许不仅是一个盲盒,而是那种“我值得为这个价格买单”的信念。但当信念开始动摇、产品与价格的落差又被自家员工戳穿,那种被“收割”的感觉才会真正浮现。或许,真正该问的,不是泡泡玛特卖得贵不贵,而是在一个人人都想贩卖情绪价值的时代,我们究竟还能为快乐买单多久?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